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美麗河北》系列報道之三:

碧水清流潤燕趙

祝龍超
2022年10月14日14:13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美麗河北的題中之義。

瀕危物種青頭潛鴨選擇在白洋澱安家﹔地下水超採區出現泉水復涌﹔全省城市空氣質量,今年全部退出全國“后十”……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一幅盡顯自然生態之美的畫卷,正在燕趙大地徐徐展開。

在此背景之下,人民網河北頻道推出《美麗河北》系列報道,帶大家領略河北這幅壯美的“千裡江山畫卷”。

人類逐水而居,城市依水而立。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忠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燕趙大地水脈重生,山川靈動。天藍水碧,飛鳥翔集,一個個“綠色夢想”照進現實。

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態風景區內水上運動員在訓練。人民網祝龍超攝

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態風景區內水上運動員在訓練。 人民網 祝龍超攝

清水綠岸,燕趙水脈再現“夢裡水鄉”

秋高氣爽,碧波蕩漾。

初秋,石家庄滹沱河畔,層林盡染,風光旖旎,讓人流連忘返。經過上游黃壁庄水庫的連續補水,水庫以下滹沱河40公裡河段保持了清水長流。滹沱河是石家庄人的“母親河”。經過持續多年的連續整治,曾經黃沙彌漫,滿目瘡痍的滹沱河,如今已成為水清岸綠、花海成片、魚翔淺底、鳥棲水面的美麗之河。兩側的荒灘已經變成生態綠廊,兩條綠廊串聯起了一座座公園,如詩如畫,美不勝收。石家庄人擁河而居的夢想已然實現。

“周末有空的時候,就帶著家人一起來河邊走走看看,心情特別舒暢。”帶著愛人和孩子在河邊散步的石家庄市民王先生說。

10月6日,晨風吹拂,滄州市百獅園因晨練健身者的到來而熱鬧起來。臨水木棧道上,市民悠閑散步﹔碼頭景觀旁,武術愛好者習練拳腳……隨著滄州市中心城區大運河文化帶系列建設項目推進,百獅園成了市民休閑“打卡地”。

京杭大運河蜿蜒流經滄州城,海鹽和漕運造就滄州數百年繁華。京杭大運河在滄州中心城區穿城而過,是滄州人的“母親河”。近3年來,來自黃河、長江的生態補水,讓斷航40多年的河道碧水豐盈。沿線建成南川樓、百獅園等12座旅游碼頭,今年9月1日實現旅游通航。通航后的第一個國慶節,很多市民選擇“運河游”,感受千年運河的時代之“變”與別樣之“美”。

“大運河滄州段古跡和遺存多被保留或再現,運河之美今朝更勝往昔。”滄州區域文化研究所所長孫建說。2021年,昔日房舍破舊、街道狹窄的南川樓村被整體拆遷,嶄新的南川樓、朗吟樓拔地而起。兩樓依偎在大運河臂彎,再現運河盛景。

永定河三家店攔水閘。河北省水利廳供圖

永定河三家店攔水閘。 河北省水利廳供圖

10月7日上午10時,天津屈家店水利樞紐開閘,永定河秋季生態補水水頭牽手永定新河匯入渤海。這是繼今年春季實現全線通水后,永定河再次實現全線通水。

按照河北省委深化生態環境治理的要求,今年前三季度,河北統籌本地水和外調水,累計實施生態補水44億多立方米,通過河道補水和引黃調水形成有水河長約3500公裡,水面面積近195平方公裡,常態化補水的主要河流河段實現常態有水,河湖水生態面貌煥然一新。

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河北受水區“資源型缺水”困境得到大幅緩解。截至今年9月下旬,河北省已引調江水160多億立方米,其中約60億立方米用於河湖生態補水。在廣袤的冀中南平原地區,一批批河流相繼恢復了河暢、水清、魚游、蛙鳴的美麗景象。燕趙兒女親水而居,擁河發展的夢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沙鷗翔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駐足覓食,盤旋嬉戲……秋日,在河北省泊頭市清涼江畔,成群的白鷺在這裡棲息。

河北省泊頭市清涼江邊,白鷺在此覓食、棲息。毛長林攝

河北省泊頭市清涼江邊,白鷺在此覓食、棲息。 毛長林攝

“這幾年,每年到這個季節白鷺都來這裡,環境變好了,鳥類也多了。”泊頭市文廟鎮太平庄村居民毛長林說。據介紹,泊頭市境內河道縱橫,當地政府持續推進河渠清理,並對主要河道進行綠化,高標准打造河渠沿岸綠化帶。如今,“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水生態目標已經初步實現。此外,當地積極爭取引蓄水指標,持續加大生態補水力度,四通八達的河渠再現碧水長流。

河北衡水怡水公園美景。陳康攝

河北衡水怡水公園美景。 陳康攝

春季碧波蕩漾,夏季荷紅柳綠,秋季蘆葦搖曳,冬季群鳥翱翔。自2013年起,衡水湖的禁漁期延長至每年9個月。同時,衡水濱湖新區加大了增殖放流力度,每年放流鳙魚、青蝦、泥鰍等,維護了生物多樣性,改善了水域生態環境,促進了漁業增效、漁民增收。

“衡水湖記錄到的鳥類已達332種、昆虫已達757種,其中新增鳥類、魚類、昆虫類、兩棲類等231個物種記錄。”自2020年起,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石建斌副教授團隊對衡水湖濕地生物多樣性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實地監測考察,隨后,他在《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考調查報告》中寫道,“這標志著衡水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廊坊市文安縣趙王新河濕地公園,水面碧波蕩漾,清澈的河水吸引了上千隻野鴨在此繁殖棲息﹔沙軟潮平,海天一色,在秦皇島北戴河新區的七裡海海面與沙洲間,長腳鷸、蠣鷸、白鷺、灰鶴……數不清的鳥兒們飛翔、捕食﹔碧水如鏡,倒影翩翩,張家口市懷來縣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野生植物由原來的106種增加至318種,野生鳥類由原來的169種增加到192種,天鵝、鳳頭䴙䴘、灰鶴、赤麻鴨等野生鳥類的種群數量在不斷提升……

水潤萬物,澤被蒼生。

碧水清泉,重點泉域修復提速

水面寬闊,波光粼粼。近日,在北京展覽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河北單元的邢台市復涌后的百泉圖片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歷史上,邢台是水城,是泉城。20世紀80年代,隨著城市生活和工業、農業等用水增加,地下水超採嚴重,邢台泉水斷流。

華北平原是我國重要糧倉,地下水開發利用強度大,水位下降威脅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隨著國家決定實施的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治理項目的全面展開,到2021年底,京津冀治理區淺層地下水水位較2018年同期總體上升1.89米,深層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4.65米。華北平原地下水超採狀況開始好轉。

地下水位抬升,自然慷慨回贈。

去年9月至10月,百泉、狗頭泉、黑龍潭、小兒泉、石羊泉等泉眼時隔多年再次實現復涌。目前,泉域內日均出水量約2萬立方米,形成水域面積約790畝,蓄水量約1050萬立方米。

在邢台經濟開發區,狗頭泉、黑龍潭、百泉,泉水相繼復涌。邱洪生攝

在邢台經濟開發區,狗頭泉、黑龍潭、百泉,泉水相繼復涌。 邱洪生攝

監測顯示,截至今年8月,邢台淺層超採區地下水位回升幅度位列全省第一,深層超採區地下水回升幅度位列全省第三。邢台地下水位的大幅回升,支撐了“百泉”持續復涌。

不光邢台,2019年,滄州市東光縣油坊口村600多年的古井又“蘇醒”了!

油坊口村位於京杭大運河一處河灣地帶。20世紀80年代末大運河斷流,加之不斷超採地下水,村裡唯一水井變為枯井,再無水可取。如今古井復涌,專家認為,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和大運河生態修復的持續推進對其影響至關重要。

地下水位上升,正定縣周家庄村100畝黑土地上種上了水稻。王建民攝

地下水位上升,正定縣周家庄村100畝黑土地上種上了水稻。 王建民攝

河北省超採區地下水位監測情況通報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淺層超採區地下水位平均埋深21.04米,與上年同期相比回升1.56米,82個縣(市、區)水位回升,佔全部88個淺層超採縣的93%。全省深層超採區地下水位平均埋深52.9米,與上年同期相比回升5.67米,70個深層超採縣水位全部回升,佔全部71個深層超採縣的99%。與2018年同期相比,全省淺層超採區地下水位回升1.72米,深層超採區地下水位回升8.82米。

百泉復涌,古井微瀾。大地不言,清水回聲。

>相關閱讀:

(責編:張曉博、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