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藁城:電氣智能種植 助農提效增收

2022年08月29日16:26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8月22日,在石家庄藁城區杜村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內,一顆顆鮮嫩飽滿、晶瑩剔透的番茄挂滿矮矮的枝頭,游客們挎個小籃子,邊摘邊吃,還不忘拍照發朋友圈,盡情享受鄉村夏日美好時光。

杜村生態農業觀光園位於藁城區崗上鎮杜村,共流轉土地208畝,投資1160萬元,建設無立柱全鋼架結構高標准日光溫室46座,每個大棚不僅安裝了自動卷帘機、自動控溫控濕裝備,還安裝了物聯網設備,實現了電氣化、智能化種植。

上午9時,在杜村生態農業觀光園區裡,技術員牛忠沒去大棚指導工人干活,而是“玩”起了手機。原來,他正在用手機瀏覽大棚裡的各項指標。“因為大棚有個‘智慧大腦’和手機相連,棚裡的一切情況都在掌握之中。”牛忠一邊用手機下達棚室技術管理方案,一邊說。

據悉,杜村生態農業觀光園區智能溫控大棚採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大棚遠程智能管控,保証了溫室大棚內的環境最適宜農作物生長,通過精細化管理,為農作物的高產、優質、安全創造條件。“以前每天都有人各個棚來回看,但還是顧不周全,有幾次西紅柿的葉子全‘燒’死了,損失非常大。”牛忠說,現在電氣化、智能化種植后,種植質量和效率顯著提升,一個大棚每年可以增收1500元。

8月22日,國網石家庄市藁城區供電公司到大棚種植基層檢查用電設備。曹亞偉攝

8月22日,國網石家庄市藁城區供電公司到大棚種植基層檢查用電設備。 曹亞偉攝

隨著杜村農業園區電氣化種植全面普及,從溫室物聯網系統到光照、噴灌等輔助系統,全部以電驅動,對供電可靠性要求很高。牛忠介紹,園區內用電量很大,夏季每月大約用電5萬千瓦時。而到了冬季用電高峰期,每月用電量高達8千瓦時。

藁城區供電公司為了解決園區可靠供電問題,加快該村農網升級改造,為園區敷設線路3千米,新裝200千伏安的變壓器3台,為園區發展提供充足可靠的供電支撐。

“我們的園區自從建成投產以來,從來沒有因為停電影響種植,這很不容易!” 牛忠對園區的電力供應非常滿意。在他看來,園區安全用電得益於改造后的堅強電網,也離不開供電所的精心呵護。

“杜村農業園區是我們服務的大客戶,隻要一接到用戶的電話,我們馬上就到,風雨無阻。”藁城區供電公司大同供電所所長馬新亮介紹說,為保障杜村農業園區用電無憂,供電所除了做到“隨叫隨到”,還定期組織服務隊上門服務,重點排查園區內供電線路、用電設施的隱患,及時更換老舊線路,並為客戶推薦優惠的用電方案,讓客戶降低能耗、節約成本。

現在杜村農業園區實現了多樣化種植,以番茄種植為主,同時種植黃瓜、甜瓜、荷蘭瓜等,採摘園產品注冊了“杜鄉緣”商標,通過國家級A級綠色認証,已形成集“旅游、採摘、觀光、科普”於一體的農業綜合體,是全國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市科普示范基地。

“面朝黃土背朝天﹔晴天一身汗, 雨天一身泥,這是人們對昔日農民的印象。現在我們動動手就可以,種田越來越輕鬆、智能。”杜民生態農業觀光園區種植員馬俊卿家有4畝地,以前一年純收入隻有3000多元。現在她把土地流轉給園區拿補貼,在園區工作又有薪水,年收入達到了2萬元以上。

“村裡生態農業園區發展之后,現在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萬多元,村民腰包鼓了起來。”提起園區對村民增產增收的帶動作用,杜村黨支部副書記劉胖墩滿臉興奮。(李毅、曹亞偉)

(責編:商帆、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