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德堂贏得滿堂彩》系列報道之二:
打好“時間差” 藜麥飄香產業興

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讓張家口這座城市在世人面前“驚艷亮相”,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慕名而來。而在距離張家口市區約170公裡、與內蒙古毗鄰的地方,有一個名叫滿德堂鄉的地方,也迎來了自己的“新生”。
曾經,“貧窮”“凋敝”是這裡難以“撕”掉的標簽。近年來,在河北省委、省政府一系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政策大力支持下,在河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一批又一批駐村工作隊“組合拳”助力下,如今,新種植、新產業、新生活成為這裡的新名片。
近期,人民網走進張家口市康保縣滿德堂鄉滿德堂村、羅明溝村、王寶善溝村,為您帶來《滿德堂贏得滿堂彩》系列報道。
正在生長的藜麥。李思競攝
人民網石家庄8月3日電 八月初,張家口壩上迎來了最為愜意的時節。在距離康保縣滿德堂鄉羅明溝村不遠處的耕地裡,一壟壟的藜麥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茁壯地成長著。金秋九月,它們將迎來自己“成熟豐收”的時刻。
眼下,這一棵棵小小的藜麥看似不起眼,卻是河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駐羅明溝村工作隊隊員的“心頭尖兒”。“今年天氣不給力,剛出苗那會兒,由於風大,很多嫩苗都被風打死了,這些苗都是我們后來跪在地裡一粒一粒的種子補種的,太不容易了。”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杜高鋒和隊員們站在田邊,一邊查看藜麥苗長勢,一邊深有感觸地說道。
之所以選擇種植藜麥,是駐村工作隊經過深思熟慮后確定的。一方面,這三年來,在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藜麥種植收成好、收入高﹔另一方面,羅明溝村將在2023年內整體搬遷,但今年內村裡不會啟動搬遷工作,於是駐村工作隊開始積極謀劃產業項目。駐村工作隊隊員李思競介紹說,體量大、時間長的產業項目已經不適應本村即將搬遷的實際情況,於是大家與鄉黨委及時溝通,決定打好“時間差”,選取了一年生種植產業項目。
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村民們在補種藜麥。張發勇攝
確定好發展思路之后,駐村工作隊又反復核算了多種經濟作物的成本及收益,多次召開村民大會,征求了村兩委及村民代表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充分討論與調研,最終按照集中種植、集中管理和投入成本小,集體有收益的思路,採取承租本村復墾土地75畝開展特色“藜麥”種植項目。
據介紹,本次種植的藜麥品種為省農科院培育的新品種——小日期紅色藜麥。“所謂小日期就是躲過了壩上地區的無霜期,5月下旬種,9月底收,生長期短成熟快。”杜高鋒介紹說,“目前此品種在康保縣僅有我工作隊一家種植。今年村子遭遇前所未有的干旱,大風沙,如果在這種自然條件下新品種試種成功,產量也能達到預期效果的話,那麼此品種將非常具有推廣意義。此外,雇佣本村村民到田間務工的方式,年底前將實現村級集體經濟與村民雙增收。”
所做之事,處處為民著想。工作隊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有序進行,確保當地群眾持續增收致富。河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更是將鄉村振興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聽取駐村工作隊匯報,研究破解難題。
局領導定期到村裡進行走訪慰問,自去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先后9次結合“黨建引領”“三包一”幫扶等主題開展入戶走訪慰問等活動。新工作隊“換防”后,延續了做表率、當模范工作作風,以良好的工作狀態和一心為民的工作情懷深入群眾、服務群眾,並連續開展了“相約冬奧—扛紅旗、當先鋒”活動。另外,每年“春節”“七一”“中秋”期間,駐村工作隊都開展送溫暖活動,為在村黨員和在村全體村民送去米面油、月餅等慰問品,增進了與村民的感情。
在河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幫扶下,如今的羅明溝村產業強起來了,村容美起來,百姓樂起來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