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重耕“青鬆嶺”,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2022年05月25日09:17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重耕“青鬆嶺”,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日前,國家藝術基金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劇和作品主題創作資助項目話劇《青鬆嶺的好日子》進行中期驗收演出——

重耕“青鬆嶺”,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文藝觀照時代,時代指引創作。日前,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承德市委宣傳部主辦,河北演藝集團承辦,承德話劇團演藝有限公司創排的話劇《青鬆嶺的好日子》經過第三輪打磨提升后,再次登上石家庄人民會堂的舞台與觀眾見面。這也是該劇作為國家藝術基金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劇和作品主題創作資助項目的中期驗收演出。該劇在回望農村變革的歷史縱深感中,呈現社會發展變遷和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圖景,生動再現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中國農村發展歷程。

打通記憶隧道

展現新中國農村發展歷程

上世紀70年代初,根據承德話劇團同名話劇改編的電影《青鬆嶺》曾火遍大江南北。電影真實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之初農民的生活面貌,造就了當年鄉村題材藝術創作的高峰。從半個世紀前的話劇、電影《青鬆嶺》到如今的《青鬆嶺的好日子》,跨越半個世紀的農村題材作品,對於大眾認識新中國農村發展歷程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作為話劇、電影《青鬆嶺》編劇之一,以及話劇《青鬆嶺的好日子》總編劇,著名劇作家孫德民始終對農村和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對表現農村生活、反映農民的喜怒哀樂有著神聖的使命感和強烈的責任感,他筆下的農村生活富有濃郁的時代氣息。

話劇《青鬆嶺的好日子》延續電影《青鬆嶺》的故事:大學生村官秋歌,正是電影《青鬆嶺》中主人公錢廣的外孫女,她以老師李保國為榜樣,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畢業后主動回家鄉青鬆嶺,創辦現代農業園,以科技興農的方式帶領村民走上鄉村振興之路。劇中青鬆嶺村的農民們從辦澱粉廠致富,到拆了污染嚴重的澱粉廠辦農業生態園的過程中,有困惑和不解,但他們最終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在黨的指引下過上了“青鬆嶺的好日子”。正如孫德民所說:“中國農村發展不管多麼曲折,永遠有一個不滅的亮點,一種向上的因素,一種永恆的力量,就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理念——‘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一切都是以人民為中心’。”

打通記憶隧道,賦予新劇深刻的歷史縱深感。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主席仲呈祥表示,話劇《青鬆嶺的好日子》一開頭便以話劇《青鬆嶺》中經典曲目《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營造出歷史縱深感。劇中穿插著老一代村民的回憶與反思、秋歌母親多年心結和心願,這些情節牽動著以往青鬆嶺改革階段的那些人、那些事,由此呈現出對歷史的追溯與思考。

把半個世紀農村發展的宏大主題濃縮成普通人的命運故事,並非易事。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於秋陽認為,編劇憑借其對農村生活的敏銳洞察,建構了既有骨架又有戲劇張力的敘事。縱向看,敘事時空延展至上下半個世紀,三代人的歷史背景與命運軌跡的不同,觸及農村變革中新舊價值觀的躍遷與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傷痛與迷茫。橫向看,青鬆嶺的發展面臨著各種復雜問題:變革發展中新舊理念的碰撞、城市與農村生活理念與方式的差異等。該劇深入剖析了中國農村在曲折中不斷摸索前進的躑躅與陣痛,藝術地詮釋了鄉村振興的實踐歷史。

重耕“青鬆嶺”

詮釋文藝精品創作之路

“一個劇作家在已經耕耘過的題材上重耕,它無疑是一種創作現象。”我國著名戲劇評論家余林先生在為《孫德民新劇作選》作序時這樣寫道。由此提出一個概念:重耕。重耕就是以前寫過的完整劇本,甚至有些是獲了獎的作品,在若干年后又重新創作。從話劇《青鬆嶺》到電影《青鬆嶺》,再到話劇《青鬆嶺的好日子》,編劇孫德民一次次重新審視作品和創作,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不斷探索文藝精品創作的新篇章。

文藝創作應為時代畫像、立傳、明德。時代車輪滾滾向前,話劇《青鬆嶺》上演后的半個世紀裡,農村建設日新月異,當今的農村,特別是新時代農民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們的命運、生存狀態和靈魂在急劇變革的年代經歷了怎樣的碰撞和顛覆?新一代農民的觀念和選擇是什麼?帶著這些疑問,話劇《青鬆嶺的好日子》主創團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進新農村改革建設大背景下農民的情感世界。

“隻有在充滿波瀾壯闊、矛盾起伏的新農村現實生活中去尋找、捕捉和發現這一代農民的‘魂’,才能找到反映新時代農民的戲劇種子,隻有生活才是戲劇創作的原動力。”創作過程中,孫德民及主創團隊真正俯下身子,融入到新時代發展的洪流,把握住生活和藝術的關系,經過反復推敲和精神升華,最終才將打動人、感染人的藝術精品呈現在觀眾面前。

此外,一部舞台藝術精品的打造,必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獨到之處。於秋陽認為,話劇《青鬆嶺的好日子》中,無論是個體形象還是集體群像,都塑造得元氣酣暢,生動自然。比如,在主人公秋歌這樣一位頭頂光環、易被概念化的主角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光是她的理想人格與情懷,更感受到這個角色的立體化、真實化。女大學生秋歌一畢業就決心返鄉,在遭到母親錢小雪強烈反對,受到村民無端猜忌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扎根青鬆嶺,是什麼作用於她如此強烈的個人意志?隨著劇情的深入,我們看到了邏輯充分的行為驅動力以及可信的人物動機詮釋:她扎根農村的個人抱負背后,有與母親相依為命的親情,有與立春哥難以割舍的愛情,有深受李保國言傳身教的師生情,更有生於茲長於茲、心系逝去綠色的懷舊鄉情。基於情感邏輯的心理線合理闡釋了人物戲劇行動的進展,有力支撐了人物塑造。

融入生態理念

彰顯新農村追求與向往

話劇作為一種表現時代生活的重要藝術樣式,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形勢下要突出時代特色,敏銳地反映時代風貌和時代精神。對此,話劇《青鬆嶺的好日子》進行了有益探索。

“長鞭哎那個一呀甩哎,叭叭地響哎……”序幕一拉開,這首曾唱響大江南北的電影《青鬆嶺》主題歌響徹劇場,瞬間將觀眾帶到燕山深處那個充滿清新泥土氣息的小山村——青鬆嶺。同時,全劇在舞台設計、語言藝術方面凸顯河北農村的地域文化特色,構建真實的農村環境,突出村民們的率真朴實,使全劇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隨著劇情的發展,該劇藝術呈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成果,彰顯新時代農民對“詩意的棲居”的追求和向往。

河流污染、土地荒蕪、樹木減少、疾病增加……眾多生態困境,折射出過去的青鬆嶺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歷程。“不再是當年的嶺,不再是當年的山,不再是清凌凌的河水映著藍藍的天。”話劇第二幕開場的唱段,體現著該劇對生態環境惡化的深刻反思,從而引出農村發展由工業建設到生態建設的路徑轉變。仲呈祥認為,全劇以歷史的、美學的眼光,敏銳發現了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劇情將人與自然的生存矛盾和人與人的情理沖突交織在一起,反映出對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兼顧的深邃思考。

劇中女主人公秋歌帶領鄉親們追隨時代前行,努力改變村民的價值觀念,將“綠水青山”的生態意識植入村民心中。這樣的人物設置,不僅凸顯知識青年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也表達出該劇對年輕人充滿期待和希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既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年輕干部隊伍,更需要一批對土地有感情、懂技術、會管理、熟悉市場的年輕人,扎根鄉村,深耕希望的田野。”孫德民表示,隻有勇擔當、有作為的青年力量不斷涌現,才能讓鄉村振興事業成為“活水”,流動起來。支持和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新農村建設,也是該劇想要表達和探討的重要話題。(記者曹錚)

(責編:張曉博、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