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創客”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2022年05月25日09:15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創客”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閱讀提示

因創業創新環境相對缺乏,農村曾被認為是“雙創”的空白地帶。不過隨著鄉村創業的條件和環境越來越好,鄉村創客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河北省委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隨著對農村創業創新扶持政策的完善,鄉村創業的主體也更加多元,村裡的創客們也將迎來更多發展機會。

他們帶來“新點子”

直到看過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邯鄲市峰峰礦區大社鎮南旺村的很多村民們才弄明白——村裡的三個小伙子,種的原來是雞樅。

這種原產雲貴地區的菌類,被稱為菌中之王。雞樅一般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最近幾年隨著大棚技術的推廣,山東、天津等北方地區也開始種植部分雞樅品種。

南旺村的村民們見過種西紅柿、種草莓的大棚,種這種稀奇古怪的玩意兒還是頭一次。而且,種雞樅的三個小伙子也不是“老把式”,他們都是“90后”大學畢業生。起初村民們總是竊竊私語,這幾個號稱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大概率是在“瞎折騰”。

現在正值黑皮雞樅生長的關鍵期,賈路遙、段星顆、李剛在雞樅菌種植大棚內忙得熱火朝天。

“一棚雞樅前前后后能採8000斤,按照現在市場價格預估,利潤應該在6萬元左右。”“新農人”賈路遙沒有傳統農民那種“不露富”的想法,在大棚裡邊干活邊算起了賬,“整個基地12個養菌房,年產雞樅菌約14萬斤以上,你算算能有多少利潤?”

63歲的南旺村村民韓書合現在已經能夠接受這些年輕老板們的小炫耀了,“咱倒是種了一輩子地,但是就想不出這樣的項目,年輕人就是點子多。”韓書合現在每天的主要任務是在大棚裡侍弄菌棒,一個月下來能有2000元的收入。

賈路遙、段星顆、李剛是高中同學,大學畢業后先是在外地工作,之后相繼回到家鄉峰峰礦區謀發展。2019年,佔地25畝的雞樅菌種植基地建成,南旺村村委會以集體土地入股。他們一邊到河北農大、邯鄲市農業科學院咨詢專家,一邊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改良種植技術,還跑遍了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大型批發市場,自建銷售渠道。

2020年初,他們迎來了黑皮雞樅菌的豐收。加上新開拓的多個銷售渠道,雞樅菌賣出了好價格。如今,他們的雞樅菌已銷往全國各地,供不應求。

有關專家指出,由於農村創新資源短缺,農村向來被認為沒有“雙創”環境。但伴隨鄉村振興的展開,農村已經成了大批創業者爭相亮相的舞台,鄉村創業從平台載體到服務保障都有了改觀。

比如在創業平台載體方面,各地依托各類園區、企業、知名村鎮等,打造了一批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孵化實訓基地、農民工返鄉創業園。

在服務保障方面,很多地方依托現有資源建設農村創業創新導師隊伍,為農村創業人員提供精准指導服務﹔有條件的縣鄉政務大廳還設立創業創新服務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務。

在扶持政策方面,創業補貼、培訓補貼、創業貸款等真金白銀的激勵措施也都在持續跟進。

“但返鄉創業的核心在‘創’字上,需要有開創性的視野和思路。”採訪中專家表示,“與前些年相比,鄉村創業無論是主體還是路徑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奇思妙想,讓鄉村創業變得更加異彩紛呈,生機勃勃。”

他們挖掘“新機遇”

走在永年區呂七方村,道路兩邊古建、磚雕、青磚、青瓦、園林設計等大字招牌鱗次櫛比,一方方雕刻著精美圖案的青磚、青瓦透著古色古香。

永年區古建協會會長呂建光說,當地出產的古建材料主要用在打造四合院、仿古商業街、景區建設、文化修繕等方面,近幾年銷售趨勢逐年上漲,每年大概能遞增20%,“其中網銷增長趨勢明顯。原來銷售都是跟著施工隊走,工程承攬到哪青磚賣到哪,現在都是從網上走。”

讓這些青磚青瓦搭上電商快車的,正是一群善於在傳統行業裡挖掘商機的年輕人。

河北唐德燒結瓦有限公司總經理呂嶺坡大學畢業后曾到北京淘金。在北京開闊了眼界,尤其是接觸到互聯網電商,便想起了老家呂七方村的古建材料產業。“村裡幾乎家家從事著跟古建相關的行業,產業鏈條齊全,但最大的問題是市場局面打不開,網絡電商恰好解決了這一痛點。”

“目前僅呂七方村注冊古建材料的銷售網店就多達400多戶。去年以來,全區的古建材料銷售人員達25000余人,其中網絡銷售人員18000余人,古建產品工藝制作廠家70余家,年交易額近3億元。”呂建光說。

讓古建材料煥發第二春,需要發掘新機遇。讓古村落煥發新活力,更需要獨到的眼光。

夏初,內丘縣黃岔村翠葉如碧,山坳中有座名叫“半山寒舍”的客棧,主人叫李萌。

李萌出生於1988年,是土生土長的黃岔人。她曾在馬來西亞史丹福學院求學,異國求學的經歷讓李萌認識了外面的世界,但她卻把目光轉回了老家黃岔村。

黃岔村位於凌霄山北坡,是一個古老幽靜的村落。抗日戰爭時期,由於這裡隱蔽性強,八路軍冀西游擊隊總隊長楊秀峰,以及他領導的內丘縣獨立團、獨立營、保家民團經常駐守在黃岔村。現如今,黃岔村依然保護著那段紅色歷史,傳承著當年流傳下來的故事和精神。

2020年4月,李萌回到家鄉開始創業。她選擇了進村的一處山坡,依山隨形精心建起了一組客棧,讓石房木屋相映成趣。

保留傳統,並不意味著拒絕現代。李萌在自家客棧裡,還配設了茶社、咖啡屋以及小型影院等,能容納200人同時就餐。

“雖然受疫情影響,但去年到客棧做客的游客至少有1.5萬人。”李萌說,遇到旅游旺季,外地游客到客棧住宿、就餐還需要預訂。

此外,李萌還採取“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引導當地村民發展金花葵特色種植產業,開發金花葵花茶、金花葵籽油、金花葵挂面等產品,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

疫情防控期間,李萌和員工借助新媒體平台帶頭直播,推介黃岔,為金花葵等家鄉特產代言。

“回鄉創業這兩年,我深深地感受到鄉村天高地闊,可做的事情很多,市場很大。”李萌說,她希望黃岔村不再藏在深山無人識,而是抓住機遇,借勢發力,做好“紅+綠”的文章,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產業路徑。

他們引入“新理念”

擦洗廚房、晾晒床品、打掃庭院……5月1日,阜平縣顧家台村泉宿小院裡,女主人劉嬌裡裡外外忙得不亦樂乎。

這些年來,顧家台村民們埋頭苦干,已經陸續發展了食用菌種植、高效林果、箱包加工、生態旅游等富民產業,也為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創造了回村創業、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

劉嬌就是返鄉創業者的一員。她放棄了天津的工作,回村將閑置了多年的老宅改造成有10間客房、400多平方米的民宿,並在2019年開辦起全村第一家精品民宿。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吃起了旅游飯——採摘有高山果園、賞花有牡丹花海、吃喝有啤酒花園……2021年,顧家台民宿小院已發展到34家,農家樂增加到10家,全年游客達30萬人次。

就在全村旅游產業順風順水的時候,劉嬌卻發現了新問題:去年5月,一家旅行社負責人到劉嬌的泉宿小院“踩點”,詢問能否接待30人以上的大團,可看到這裡隻有10間客房,最多能接待20人,隻得遺憾離去,一筆“大單”就這樣泡湯。

“成立旅游協會,把全村的旅游資源整合起來,這樣一來,再來‘大單’就不會跑掉了。”劉嬌找到村黨支部書記顧錦成,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來。兩人決定,把2022年作為顧家台村旅游產業提升年,做強旅游品牌,助力鄉村振興。

專家指出,創客返鄉創業,歸根到底是看到了機遇。一方面是產業機遇,隨著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欠發達地區在土地、政策、用工等方面的優勢也日益凸顯,承接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創業機遇﹔另一方面是基礎設施改善的機遇,過去多年的脫貧攻堅,使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制約農村發展的一些基礎設施短板已經補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創客們一起返鄉的,不僅有項目、技術、創意和資金,將有效推動鄉土資源與先進理念融合、產業趨勢與務工需求融合、新興業態與傳統產品融合,更為關鍵的,是將外面世界隨時更新的理念帶回山村,讓鄉村與城市同頻共振。

將顧家台村的旅游資源整合提升,讓劉嬌這個普通的創業故事有了更深層的意義。郝亦成給張家口萬全區李杏庄村帶來的新理念,則更具突破性。

“這裡的樹莓種植、養護,都不需要人來操作。我們使用AI技術來實現無人種植。”在李杏庄村漿果農旅體驗綜合體項目的5號大棚裡,郝亦成帶著記者來到大棚中間一個控制箱所在的位置,打開箱門,裡面密密麻麻布滿各種線路、開關。

“這是我們無人種植系統的芯片,它既是這套AI溫室硬件的核心部件,也是整座溫室的‘大腦’。”郝亦成介紹,整個長140米、寬10米的大棚中,設置了多個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棚內各個位置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數據。而大棚內的樹莓種在營養基內,深入營養基內的傳感器又可實時記錄水肥信息。

今年31歲的郝亦成是湖南人,本科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后又去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讀了研究生。之后,他放棄普瑞瓦的高薪工作回國,來到張家口創業做樹莓種植園。他和團隊耗時兩年多時間,設計了一套AI無人種植系統。

在AI系統中,將同一種作物的參數通過一定生產周期確定下來形成具體的種植腳本,就可以無限應用於不同環境中同樣作物的生產,這是郝亦成夢想中的“復制農業”。

“我們的目標不是星辰大海,而是廣袤田野。”郝亦成說,“無人農業的理念有效解決了未來‘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我也要把這一理念和技術在這裡實踐完善,進而推向全國甚至全世界。”

對 話

河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張瑞強:

鄉村振興要人才先行

記者: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您認為人才的關鍵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瑞強:的確如此,鄉村可持續發展與振興的內生動力關鍵在人才。產業要靠人才來干,文化要靠人才來興,生態要靠人才來美,組織要靠人才來強,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來書寫。鄉村振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脫貧后的中國鄉村發展更具活力、前景更加可期,對高素質人才的渴求也更為突出。

記者:據您的了解,目前鄉村人才資源情況如何?

張瑞強:鄉村人才大致包括三大類:一類是技術技能型的,比如說種植能手、養殖能手、加工能手、鄉土藝術家等等。一類是經營管理型的,比如說龍頭企業負責人、種糧大戶、致富帶頭人、農業經理人等等。還有一類是服務和營銷型的。但目前看,還是綜合型人才偏少,尤其是懂市場、頭腦活、有創新意識的“農創客”“鄉創客”“村創客”“土創客”等綜合型人才偏少。這類綜合型人才對激活鄉村產業要素,促進城鄉要素流動,實在太重要了。這類人才的來源要重點考慮返鄉入鄉留鄉的創新創業人員。

2020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就已超過1010萬人,今年應該不下1200萬人。按照國家發改委等19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5年要達到1500萬人。加上留鄉創業的人數,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

總體來看,2021年,全國各地積極響應黨中央有關鄉村人才振興的決策部署,在鄉村引才、育才、留才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也面臨人才缺口大、分布不均勻、整體素質不高等瓶頸。

記者:僅靠將人才向鄉村引流是不是不夠?

張瑞強:當下我們也欣喜地看到,為了實現農業和人才愉快地“雙向奔赴”,為了“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在努力。但這還遠遠不夠,著眼鄉村振興與未來可持續發展,我們還要結合鄉村產業發展態勢、農業產業化發展與供給側改革需求、農民職業化發展趨勢,加強人才儲備。比如完善農業職業教育和評價體系,在培養的實施主體、內容針對性、對象與層次等方面做出系統性安排﹔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推進農業職業技術中學教學改革等等。

在重視鄉村人才培養的同時,我們更要重視農業科技高端人才培養,因為農業發展與進步的關鍵是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這又取決於農業科技高端人才的培養。在這個方面,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發現和培養使用農業領域戰略科學家。啟動‘神農英才計劃’,加快培養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當然,農業科技高端人才的培養,培養主體還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少數大型農企。

記者:您和研究團隊曾提出過一個“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三農化一農’”的論點,其中對農村人才問題有何思考?

張瑞強:思考鄉村人才振興必須置於鄉村振興整體戰略之中,在鄉村振興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中搞准定位、搭建子系統。在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我參加了許皞老師(河北農業大學國土資源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的研究團隊,我們的共識是:鄉村振興戰略堅持問題導向,“三農”問題是其第一靶標,農民問題是其靶心,解決“三農”問題要以農民問題為邏輯起點。

許皞老師提出了一個命題“三農化一農”,基本思路是:鄉村振興戰略要注重階段性,先側重解決農民問題,再側重農村問題,后側重農業問題。基本路徑大致概括為:農用地規模化整合→土地多功能利用(產業轉型重構)→農民轉型分化與職業化(三農-農民=二農)→村庄整合改造與城鎮化現代化(二農-農村=一農<即農業>)→農業升級與現代化。其中一個基本理念是:以農民職業化為主線促進農民發展。

關於鄉村人才振興問題,我們是融入了農民轉型與職業化一部分,因為鄉村人才振興問題與農民發展問題存在很多交集,所以結合人才振興與農民發展的目標與需求,提出了促進農民轉型與職業化的主張和對策。(記者袁偉華、邢雲、寇國瑩)

(責編:張曉博、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