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裡的春節︱大廠花絲鑲嵌:鑲嵌技藝傳祝福 祥絲萬縷賀新春

人民網石家庄2月10日電 (林福盛)從工作桌上抽出兩根銀絲,隨后輕輕將其擰在一起,並放置在搓活板上用板子不停地來回搓磨……大年初五,在河北大廠,花絲鑲嵌技藝傳承人馬福良手中的兩根銀絲細如發絲,直徑僅0.1毫米的兩根銀絲在搓活板的摩擦下,間隙不斷縮小,直至緊緊纏繞在一起。
0.1毫米銀絲,是馬福良“掐”出的最細的材料,也是花絲鑲嵌技藝目前達到的最細花絲直徑。“我們將兩股以上搓成的絲稱之為花絲。”馬福良說,花絲鑲嵌工藝特別耗時,一件作品往往按月計時,甚至是按年計時。
花絲鑲嵌工匠在制作工藝品。 齊朝民攝
據介紹,花絲鑲嵌,又稱“細金工藝”,為“花絲”和“鑲嵌”兩種技藝的結合,集花絲、鏨刻、鑲嵌等工藝為一體。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採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嵌以珍珠、寶石。
河北大廠花絲鑲嵌制作技藝的歷史可上溯到漢代。如今,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創新,大廠回族自治縣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花絲鑲嵌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
2008年花絲鑲嵌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9年馬福良成為這一項目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花絲鑲嵌技藝傳承人馬福良展示作品。 齊朝民攝
從2010年開始,馬福良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工藝品交易會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博覽會,蓮花熏、龍鳳熏、九龍熏、駿馬奔騰、荷花茶具等十幾個作品獲得國家級金獎,其中作品“天壇”還被國家非遺收藏。
為了保護好、傳承好花絲鑲嵌制作工藝,2014年,馬福良創立了河北省技能大師工作室,立德樹人、傳徒授藝。從起步時的4人到如今的40人,歷經八年的努力,馬福良工作室的學徒中,有國家級傳承人1名,省級非遺傳承人1名,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6名。
精美的首飾、別致的杯托、華麗的擺件……花絲鑲嵌工藝隻有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更長久地傳承下去,更永久地煥發出華麗的光彩。
花絲鑲嵌工匠在制作工藝品。 齊朝民攝
從業四十余年,馬福良始終沒有停下創新和融合的腳步。創新產品、融合技藝,在馬福良的帶動下,河北大廠花絲鑲嵌工藝產品已達千余種。“我將繼續弘揚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傳承好、保護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絲鑲嵌制作技藝,讓浩瀚精深、燦若繁星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傳綻放出更加絢爛的風採。”馬福良說。
2020年,馬福良受邀制作北京冬奧會特許商品“景泰藍和田玉冰壺”,通過這樣一件具有奧運文化特色的非遺文創精品,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
“整件作品以冰壺為形,採用上等和田玉整雕冰壺外形,再運用景泰藍花絲鑲嵌制作技藝,鋪滿象征吉祥富貴、萬代綿長的景泰藍纏枝蓮紋和寶相花紋。”馬福良說,“壺”與“福”諧音,中華傳統文化中含有祈福之意,景泰藍和田玉冰壺將冬奧元素與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福文化融為一體,既是對北京冬奧會的滿滿祝福,也承載著對新年的美好寄望,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共同歡度喜慶團圓的中國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