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發布——

搭上政策紅利的“快車” 鄴城遺址煥發更大的生機與活力

2022年01月22日16:00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石家庄1月22日電 (楊文娟)冬日的清晨,沿著台階拾級而上,登金鳳台,覽古跡,遠眺四周,鄴城遺址盡收眼底。此刻,河北省臨漳縣銅雀三台遺址公園管委會主任張海林,心情顯得格外舒暢。

原來不久前,鄴城遺址入選了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張海林得知這一消息后興奮得一夜沒合上眼:他心心念念的鄴城遺址將再次搭上政策紅利的“快車”,煥發出更大的生機與活力。

鄴城遺址內銅雀三台遺址公園金鳳台一角(資料圖)。 申志好攝

據了解,鄴城遺址主體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境內,分為鄴北城和鄴南城,核心保護范圍2939公頃。作為我國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都城遺址,是研究古代都城、建安文學、北朝文化的大型遺址,更是全國唯一沒有被壓在大城市地下的都城遺址,其歷史地位和考古價值極其重要。

“我們要千方百計地做好鄴城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工作,全方位、多維度地將其展現在世人眼前。”臨漳縣委書記李書峰說。近年來,臨漳縣成立了鄴城遺址保護區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鄴城遺址保護規劃》和《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方案,構建了四級網格化保護格局,並在此基礎上加快綜合開發及文化傳承的步伐,全力推進遺址的保護和利用。

網格化管理  嚴守文物保護生命線

2021年12月8日,臨漳縣鄴城村第一巡查組巡查員張志民和同事在鄴城鎮鄴城村漳河南岸巡邏。 申志好攝

“鄴城遺址面積大,再加上轄區人口眾多,情況復雜,保護好遺址是我們工作的第一要務。”臨漳縣文廣旅局副局長梁蘭慶表示。為此,臨漳縣構建了縣、鄉、村、組四級網格化保護格局,即:一級網格抓總,二級網格抓細,三級網格抓實,四級網格抓具體的網格責任體系,積極做好鄴城遺址的全面保護。

“作為一名基層網格員,我每天的任務就是巡查鄴城鎮鄴城村漳河橋至習文鄉倪辛庄漳河段,防止有人盜竊文物和破壞遺址。”今年48歲的張志民,2007年就到了縣文物保管所工作,主要負責野外文物保護巡查。據介紹,他現在屬於鄴城村第一巡查組,小組6人分為早、中、晚三班,每班兩人共同巡邏,24小時不間斷巡查鄴城鎮鄴城村至習文鄉倪辛庄村漳河段。

看著緩緩流淌的河水,張志民感慨道,漳河段是遺址保護重點區域,盡管每天每人要走10多裡地,但是能夠守好這塊土地,他一點兒都不覺得累。“有一次,周邊一個村民因自建房要在自家田地裡挖土,但因在遺址保護范圍之內,被我們及時制止了。事后,該村民也認識到了錯誤。”張志民說,后來再也沒有遇見這樣的事。

四級網格化保護體系就好像一個“金鐘罩”,把鄴城遺址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起來。不僅如此,“近年來,我們還加大了資金投入,不斷提升技防水平。”臨漳縣文物保管所所長高天順介紹說,該縣建立了鄴城遺址技防監控系統,實現對鄴城遺跡核心區全區域實時監控﹔建立了智慧鄴城遺跡文物保護巡更平台,為鄴城、習文2個鄉鎮14個村21個四級網格員,配備了“守護鄴城”專用手機,實現了對巡查情況的動態監管。

另外,臨漳縣還創新工作機制,建立了公安、屬地政府、文物等多部門參與的聯合巡查機制,實現了信息互通,為鄴城遺址筑起一座高效防護網。

綜合性開發  讓“沉睡”資源迸發活力

鄴城博物館(資料圖)。 郭紅彬攝

走進鄴城博物館,迎面便看到一座仿鄴南城朱明門而建的主館,館前左右兩側六面浮雕牆展示了“曹魏都鄴、石虎閱兵、冉閔都鄴、慕容三杰、東魏高歡、北齊高洋”等鄴城作為六朝古都時的重要歷史典故,令人遐思萬千、壯懷激烈。游客吳女士帶著孩子參觀完鄴城博物館后興奮地說:“我還要帶孩子到其他區轉轉,加深對鄴城文化的了解。”

“在保護好遺址的基礎上,我們對鄴城遺址進行了綜合性開發,特別是充分發揮‘旅游+’的整合功能,讓‘沉睡’的文化資源‘活’起來。”臨漳縣文廣旅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太平說。

2012年8月,鄴城博物館開館﹔2015年12月,臨漳佛造像博物館(現更名為鄴城考古博物館)開館﹔2017年12月,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國家立項,正式啟動建設……臨漳縣以鄴城遺址為基礎,先后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景點,復原遺跡部分原貌,讓鄴城歷史能生動、形象、真實地展現出來,有效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臨漳縣近三年的游客接待達65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超70億元。

同時,依托館內文化資源,鄴城博物館還與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工程大學、中國考古學會合作,建立了“研學實踐基地”並挂牌運行。“每到節假日,學生都會分批來參觀學習,感受家鄉文化的魅力。”鄴城博物館館長付天峰說。

另外,臨漳縣還積極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將文化資源優勢逐步轉變為文化產業優勢。張海林說,他們委托鄴都文化藝術創意園研發推出的“銅雀澄泥硯”“三台系列茶具”等三十種文創產品,已成為展示鄴城文化的名片,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

“按照《鄴城重要節點設計方案》,現在我們正在積極籌備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爭取明年公園挂牌成立。”張太平說,鄴城遺址入選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不僅有利於鄴城遺址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而且為打造城市人文地標提供了更多可能。

多形式傳承  讓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雖然我是臨漳人,但是我沒有想到,我的家鄉還藏著這麼多文化寶藏,我感到十分驕傲和自豪。”日前,臨漳縣章裡集鎮黃辛庄68歲的李大爺,在參加“新農民 逛新城 建新功”實踐主題活動時,看到陳列在鄴城考古博物館一樓大廳內的北齊覆缽塔后有感而發。

近年來,臨漳縣先后舉辦了中國·臨漳鄴城文化高峰論壇、建安文化高峰論壇、鄴城考古·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首屆中國“曹操杯”建安詩歌大賽、京津冀文學論壇·建安文學研討會、鄴城文化旅游周等大型活動,吸引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和群眾的廣泛參與,也讓鄴城、曹操、銅雀台、佛造像等這些獨具特色的鄴城文化名片享譽海內外,叫響了“三國故地、六朝古都”的品牌。

2021年12月28日,西狄邱落子劇團走進臨漳縣鄴城鎮洪山村表演《西門豹》。 申志好攝

“依托鄴城歷史文化、故事、人物,我們開發了影視、戲曲、短視頻、動漫等產品,積極打造鄴城文化產品名片。”臨漳縣文廣旅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黃愛彬介紹,他們先后編排了《新文姬歸漢》《鬼谷子傳奇》《西門豹》等戲劇,出版了《都城建筑肇始地》《建安文學發祥地》《六朝古都建都地》等鄴城文化系列圖書,積極講好鄴城故事。

2021年12月28日,臨漳縣西狄邱落子劇團走進鄴城鎮洪山村,給當地村民帶去了連續四天的戲劇演出。戶外氣溫跌至冰點,但擋不住群眾看戲的熱情。活動現場,吸引了100多名群眾圍坐在舞台前駐足觀看。“我們給村民帶來了《西門豹》《玉堂春》《劉公案》等戲劇,特別是《西門豹》,用我們本地落子唱腔演繹,別有一番風味,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西狄邱落子劇團團長李五妮說。

“鄴城遺址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鄴城文化脈系,作為縣裡的一面‘金字招牌’,我們將加大遺址發掘研究力度,做好文物活態利用工作,創新遺址文化傳播方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臨漳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志強表示,接下來,該縣將整體推進遺址保護、傳承和利用,為臨漳實現高質量發展增添更多新動力。 

(責編:李哲、祝龍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