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農村升級公路 拓寬致富門路(鄉親們的身邊事④)

本報記者  李曉晴  馬  晨  劉新吾
2021年10月29日09: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出門是公交,抬腳就上車,農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出門是公交,抬腳就上車,現在交通真是方便!”一大早,河北邢台市信都區龍泉寺鄉后熬峪村農民侯全英坐上公交車,去縣醫院復查。幾年前做完心臟支架手術后,她每個月都要定期復查。侯全英回憶,過去門前是河溝路,坑坑窪窪,租車去一趟縣醫院,開銷不小。“現在路修得又寬又平,還通了公交,去醫院方便多了!”侯全英高興地說。

信都區境內70%面積是山區。長期以來,鄉村道路建設滯后。為了補齊短板,近年來,信都區持續實施道路暢通惠民工程,新修道路500余公裡,新建橋梁180余座,全區農村公路通車裡程達1886公裡。2019年開始,信都區實施全域公交一體化建設,目前農村公交覆蓋率超過90%。

信都區是建設“四好農村路”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35.7萬公裡,目前農村公路總裡程達到438萬公裡,惠及5億多農民群眾。到2020年底,全國農村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目標全面實現,基本形成了遍布農村、連接城鄉的農村公路網絡。

鄉村振興,交通先行。為進一步全面提升全國農村公路發展水平,交通運輸部印發的《農村公路中長期發展綱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鄉鎮通三級路,建制村通等級路,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形成“規模結構合理、設施品質優良、治理規范有效、運輸服務優質”的農村公路交通運輸體系。

公路通村,方便了農民出行,也帶動了鄉村消費。在信都區,伴隨公路“村村通”,郵政快遞公司的業務也實現了“村村通”,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網上購物。今年1至7月,全區快遞業務量達到1774萬余件,同比增長118%。

看全國,各地各部門加快推進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體系建設,實施“快遞下鄉”工程。2020年,農村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量超過300億件,帶動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超過1.5萬億元。

交通改善后,農村消費潛力進一步激發。信都區漿水鎮香爐寨村村支書梁雲利說,現在騎電動車一會兒就能到鎮上,坐公交車一小時就能到市區,鄉親們買家用電器、小轎車等大件方便、省心。“我們村228戶,現在購買小轎車的家庭超過了100戶!”梁雲利滿臉自豪地說。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到42169億元,同比增長15.6%。

路通貨暢,特色產業成長快,農民腰包鼓起來

分揀、裝袋、稱重、包裝……四川通江縣涪陽鎮下江口村農民王永海嫻熟地忙碌著,“我們大山裡的銀耳品質好,城裡人很喜歡,公路修通后,木耳今天發貨,明晚就能擺上成都市民餐桌,價格漲了好多倍。”

“得益於交通改善,小銀耳對接大市場,身價大漲。”巴中市通江銀耳科研所所長趙樹海介紹,當地銀耳均價從2000年的每斤100元左右上漲到去年的500元左右。

通江縣委書記孫輝介紹,通江位於四川盆地向秦巴山區過渡地帶,“門前萬重山,腳下行路難”。“十三五”時期,通江縣開展交通大會戰,投入134億元建成了以高速公路、國省道為骨架,縣鄉村道路為主體的縣域交通網絡,目前全縣農村公路通車裡程達到6573公裡,硬化路通村到組,產業路通到種植基地。

“我種了40年銀耳,過去道路‘卡脖子’,銀耳賣不上價,不敢大規模種。2018年公路修通后,很多客商上門收購,價格有保障。”去年王永海種植銀耳收入5萬元,今年他又新建了3個棚,准備種植黑木耳、羊肚菌和香菇。

路通貨暢產業興。2020年通江全縣銀耳干品產量達到375噸,產值4億元,帶動8000余戶農民戶均增收2.3萬元。產業加速提檔升級,銀耳面膜、銀耳湯、銀耳酒等深加工產品暢銷全國。不光是銀耳,黑木耳、香菇、生豬……大山裡一個個特色產業發展壯大,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因交通改善,廣大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拔節成長。

天藍地綠水清,一排排古朴的房子沿河而建。“以前進村走的全是崎嶇顛簸的山路,那時游客基本都是周邊的,最遠也就是蘭州來的。2018年公路修好后,游客數量連年翻番。”甘肅隴南市康縣岸門口鎮街道村村民朱彥杰,原來在縣城做餐飲,公路修到村裡,他回村開起民宿,生意越做越好,去年營業額達到200多萬元。他通過收購村民的農副產品,帶動54戶鄉親脫貧。

近年來,康縣依托高標准公路,打造生態旅游文化風情線、“茶馬古道”驛站、低埡雲海等旅游景點28處,將沿途108個美麗鄉村串珠成鏈,形成了“景中建路,路中布景”。今年1至9月,康縣接待游客246.62萬人次,同比增長32%﹔旅游綜合收入11.62億元,同比增長36%。

交通改善讓廣大農村方便通達,帶火了鄉村游。2019年我國鄉村休閑旅游接待游客約32億人次,營業收入達8500億元,直接帶動1200萬農民就業增收,受益農戶800多萬戶。

不止鄉村旅游,受益於公路暢達,農村電商、森林康養等鄉村新業態蓬勃發展。2020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5750億元,同比增長37.9%。

公路修好更要護好,路長制助力路“長治”

“胡升品,這裡溝堵了,趕快組織人員來疏通!”暴雨初歇,重慶城口縣修齊鎮興華村村主任、路長袁景康披上雨衣,出門巡路,發現問題后,他第一時間在微信“護路群”裡上傳照片,發出通知。

不一會兒,護路員胡升品帶著村民趕到,挖溝清淤,半小時就將水溝疏通,把路面打掃得干干淨淨。

城口縣地處大巴山腹地,經過多年努力,縱橫交錯的道路修滿了大山“脊背”。可因養護沒跟上,有的路“晴天灰塵飛,雨天邊溝堵”,有的路段垃圾清理不及時,有的沒幾年就坑坑窪窪。

“三分建,七分養”,路修好,更要管護好。從2018年開始,城口縣探索實施路長制,縣、鄉、村相關負責人分別擔任三級路長,全縣每條公路都有專人管護。除了路長,全縣還配了護路員,設立了689個公益性崗位,每個護路員每年收入5000元,還上了意外傷害保險。如今在城口,國省縣道公路養護由縣公路養護中心負責,鄉道和村道養護由鄉鎮統籌公益性崗位包片,每一公裡路都有專人定時清掃養護。

為了壓實路長責任,城口縣對各級路長進行督查,縣交通局定期開展考核。截至今年6月底,城口三級路長巡查道路3.5萬余次,平均將每段路“踩”了近30遍,及時發現整改問題2467起。路長上路巡查,帶領護路員和村民養路護路,成了城口一道別有特色的“風景線”。有了路長制護航,城口縣的道路更安全、更便民。

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教授王斌認為,在推廣路長制過程中,要進一步厘清路長、護路員和有關職能部門職責邊界,形成互相促進、多方協同的局面。另外,可以運用大數據手段對鄉村道路風險數據進行分析,將路長制管理系統接入縣域各類指揮中心,發現道路風險,及時監測管理。

以路長制助力路“長治”。《交通運輸部關於全面做好農村公路“路長制”工作的通知》提出,確保到2022年,覆蓋縣、鄉、村道的路長制全面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上下聯動、運轉高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農村公路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29日 18 版)

(責編:張曉博、祝龍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