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頻道原創新聞

林長制工作全面啟動 河北邯鄲:修護並舉 綠了生態 美了生活

2021年09月09日21:22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邯鄲市叢台區大磨山。 邯鄲市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邯鄲9月9日電 (楊文娟)過去起床依賴鬧鐘,可如今河北邯鄲市叢台區居民周小峰已將這物件收入箱底好幾年了。

“我有‘天然鬧鐘’啊,每天早上五、六點鐘都是在啾啾的鳥叫聲中蘇醒的。起床后在綠蔭下鍛煉個把小時還不耽誤上班,感覺是真好啊!”今年35歲的周小峰說,鳥兒多是因為樹多起來,這幾年,天藍了,水綠了,明顯感覺到了身邊生態環境的改善。

樹影連天開翠幕,鳥聲入耳當歌童。因大力推進綠化造林工作,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綠裝,一個個礦坑改變了模樣,一處處“瘡疤”成了亮點景觀,邯鄲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扎實寫在了大地上。

開展“綠美”行動  從“沒處拍”到“處處景”

隨著電視連續劇《歡喜盈門》的熱播,拍攝地邯鄲市峰峰礦區響堂山下的集賢村也成了“網紅打卡地”。談起今昔環境對比,當地60多歲的攝影愛好者楊元杰感受最深:“原來這裡的色調是黑色或黃色,現在舉目皆綠,處處是景,我都拍不夠!”

集賢村地處山區,背靠響堂山。“年輕的時候,我到響堂山上石窟採風,發現了這個村子,印象裡處處是煤灰和煤矸石,路上隻要有汽車開過,車后總是拖著一道‘黑龍’或‘黃龍’,翻卷著漫天灰塵。往山上看,隻有荒山和依稀可見在尋覓著啃草的羊,拍一張滿意的風景照太難了!”楊元杰說。

響堂山的面貌是峰峰礦區的縮影。有著“煤海、瓷都、水泥城”之稱的峰峰曾是全國第二大主焦煤產地,有著百年的礦業開採歷史,由於歷史原因,環境破壞較嚴重。2018年9月,當楊元杰再次來到響堂山腳下時,被“驚呆了”。原來,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綠山”, “落日的余暉鋪洒在郁郁蔥蔥的綠樹林裡,紅黃交錯的野花簇擁著錯落有致的個個窯洞,當時的景色一下子吸引住了我。”楊元杰說。

邯鄲市峰峰礦區響堂山下的集賢村。 邯鄲市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變了模樣的不僅是響堂山,而是整個峰峰礦區。據悉,該區持續推進“全域綠化”,已修復治理露天礦山102處,綜合治理矸石山11座,植樹造林2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17%提升到近50%。

邯鄲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總面積1.2萬平方公裡。過去由於挖山開礦、毀林開荒等致使當地生態環境嚴重退化,欠下了生態賬。

“要修復生態環境,必先恢復森林植被。”邯鄲的決策者表示,對邯鄲而言,就是要讓需要綠化、能夠綠化的荒山荒坡都能被森林覆蓋。基於此,邯鄲拉開了“綠美邯鄲”攻堅行動,以村庄綠化、荒山綠化和經濟林建設等為重點,集中打造紫山、城區“兩高”(高速、高鐵道路)之間、太行山綠化等重點工程,推進露天礦山環境治理,不斷增加綠量和環境容量。

邯鄲市磁縣天保寨景區。 邯鄲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磁縣,過去的申家庄煤礦關停並轉后,由“黑”轉“綠”,開辟出天保寨生態旅游、轉型發展之路﹔在復興區,之前作為煤炭產地,惡劣的生態環境一直遭受詬病的康庄鄉,如今坐擁2萬畝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在叢台區,昔日煤車灰塵嗆得人睜不開眼的大磨山,現在整體綠化面積超過3200畝,漸成城市居民近郊休閑游的首選打卡地……

從過去“最不堪入目的地方”看起,邯鄲這個古老的資源型城市,處處皆新,已從臟頭土臉的“灰頭鴨”變成山綠水美的“俏天鵝”。

做好“綠字”產業  山青民富盡享生態紅利

邯鄲市涉縣太行紅河谷文化旅游經濟帶沿線樹林。 邯鄲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邯鄲的山山水水、溝溝壑壑之間行走,你能真切地感受到“綠動力”。因為植綠,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更讓群眾鼓起了腰包、挺起了腰板、舒展了眉頭。這滿目的綠色,是鄉村振興的引擎,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初秋的太行山,綠意盎然。在涉縣西達鎮西達村后的山坡上,千畝的核桃林、黑棗等碩果累累,一片豐收景象。令人想象不到的是,數年前這裡還是西達石英砂岩礦的重點開採區。2014年底,西達岩礦採礦權到期,粗放的露天採礦難以為繼,礦山被關閉。礦山轉型,路在何方?

對此,礦山負責人王慧林謀劃起了綠色產業,成了太行深山的播綠人。第一批果樹苗成活后,一些村民看到機會,紛紛找到王慧林要加入他的團隊一起綠化礦山。“最快時一周栽樹1萬棵,村民們用不懈的毅力將廢棄礦山改造成沃野良田。”王慧林說,在企業轉型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民致富。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企業定期收購農戶自種的黑棗、核桃等果實。以往每斤黑棗隻賣1.5元,去年公司收購黑棗200多噸,每斤收購價2.6元,價格提高了70%。

邯鄲市邱縣文冠果富了一方百姓。 邯鄲市委宣傳部供圖

深處內陸的邱縣以文冠果聞名。近年來,邱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動群眾共發展文冠果種植2萬畝,培育起文冠果研發、加工、銷售企業,2017年被國家林業局評為“文冠果產業發展綜合示范基地”。據邱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學兵介紹,該縣積極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自2016年起連續六年舉辦文冠果花節,成功入選國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同時,還建設了文冠小鎮,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農民增收,實現發展動力增強、經濟效益提升。

同樣因種植果樹而富的還有魏縣。該縣鴨梨種植面積20萬畝,年產量2億公斤,是一個年產值30億元的大產業。近年魏縣大力發展密植梨園3萬畝,除了引進新品種,還創建了“永不分梨”“人參果”特色梨文化品牌,並大力發展鴨梨採摘游以及與鴨梨相配套的制箱、裝潢、包裝等產業,有力帶動了群眾增收。

另外,廣平縣東李白營村的赤鬆茸產業也做得風生水起。據廣平縣供電公司駐村工作隊長王金朝介紹,赤鬆茸1畝地能產3000斤,初期一共種植了100多畝,赤鬆茸年總產量可達到30萬斤左右。等赤鬆茸產品上市后,還將對產品實施全產業鏈開發,按每畝純收益0.9萬元算,預計全年可產生經濟效益上百萬元。

邯鄲市廣平縣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幫助工人採摘赤鬆茸。 邯鄲市委宣傳部供圖

因為綠,發展旅游還讓鋼鐵之城武安煥發出新生機。著名的九龍山礦山生態修復公園,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七步溝、古武當山、太行山抗戰大型實景演出等一批新業態,讓游客流連忘返……旅游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讓群眾生活越來越有奔頭。正如該市活水鄉樓上村村民王芹所說:“受益於旅游,自己開的‘樓上拽面’館生意越來越好,每天都能賣上幾十碗,收入二三百元。雖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是我的心態就像19歲,越干越有勁兒。”

全面推行“林長制” 強化守護生態環境力度

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邯鄲腳步不止。今年8月24日,邯鄲市林業局舉辦新聞發布會,“林長制”第一次走進當地群眾的視野。

據介紹,林長制是指按照“分級負責”原則,由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林長,其他負責同志擔任副林長,構建省市縣鄉村等各級林長體系,實行分區(片)負責,落實保護發展林草資源屬地責任的制度。

涉縣太行五指山。 邯鄲市委宣傳部供圖

聚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邯鄲從強化責任出發,積極在育林、護林中進行了探索。其中,涉縣始終堅持造管並舉、封育結合,把守綠護綠作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在河北省率先探索推行“山長制”,建立縣、鄉、村三級山長制組織體系,做到山山有人管,並出台《涉縣綠化撫育管護實施方案》,對城區、荒山、道路、鄉村等綠化分工明確,管護精准。另外,該縣還突出抓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全域禁火,全民防火,確保全縣森林資源安全。

目前,邯鄲的林長制工作已全面啟動。在邯山區,已建立起區、鄉、村三級林長制體系,出台了5項林長制工作推進機制,全區5萬多畝林地實現分級管理全覆蓋﹔在臨漳縣,也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林長制體系,並構建了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覆蓋全域的森林資源保護發展長效機制,為加快推進國土增綠、森林提質、資源保護和綠色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邯鄲市邯山區昔日廢棄坑塘變身“郊野公園”(無人機照片)。 李昊攝

“推行林長制,要重點念好管、建、守、用‘四字經’。”邯鄲市林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負責人李偉偉說。“管”,就是要管好青山綠水,保住綠色存量,實行嚴格的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制度,加強濕地、野生動植物和古樹名木資源的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就是要建好青山綠水,提升綠色總量,統籌實施太行山、村庄、城區周邊綠化及滏陽河、邯西生態區、太行紅河谷等重點工程,積極推進國家和省級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建設﹔“守”,就是要守好青山綠水,減少綠色減量,提高火災綜合防控能力,加強林草有害生物災害預測預警預防,確保森林資源安全﹔“用”,就是要用好青山綠水,激活綠色能量,深化森林草原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扶持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花卉苗木、生態旅游等綠色富民產業,探索發展碳匯等新型產業。

武安市古武當山。 邯鄲市委宣傳部供圖

據了解,在邯鄲1.2萬平方公裡的總面積中,全市規劃保護林地面積472.8萬畝,佔國土總面積的26.1%。

“為了守護好邯鄲的綠水青山,我們要求市、縣兩級在9月底前,鄉、村兩級在11月底前完成林長制建設,到2021年11月底前全面建立市、縣、鄉、村各級林長制責任體系。”邯鄲市林業局三級調研員張運軍說,到2021年11月底前,還要建立和完善相關林長會議、信息公開、部門協作、工作督查、考核評價、林長+檢察長等配套制度,保障未來的邯鄲更綠、更美。

(責編:方童、祝龍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