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唐山三代農戶75載守護抗戰勝利紀念樓

2021年09月03日11:20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張建成給來瞻仰紀念樓的學生們講述“昨天”的故事。 趙亮攝

人民網石家庄9月3日電 9月3日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69歲的張建成老人雖然要忙著收獲地裡的花生,但他決定緩一緩,提前幾天便給家裡做了一次大掃除。這個節日對張家而言,比春節都重要,張建成說:“每年這時總有各地的客人來參觀我家,我得招待好。”

張建成的家很特殊,坐落於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城西北20公裡的池家屯村,是一座經歷了75載歲月洗禮的抗戰勝利紀念樓。與普通民居相比,紀念樓的建筑風格顯得與眾不同:整體為青磚、木架結構,東西長13.6米,南北寬6.2米,共兩層。一層兩住間牆垛上,刻有時任冀東區黨委秘書長彭來的題詞﹔二層牆垛有時任冀東區黨委常委、行署主任張明遠的題詞﹔紀念樓頂端分別雕刻著工、農、兵、老人四類人物,以簡單對話形式呈現出他們在抗日戰爭勝利后的喜悅心情。紀念樓的頂部正中是水泥塑制的圓形鐘表,指針顯示八點,寓意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

“紀念樓是我爺爺張治全為紀念抗戰勝利、教育子孫后代而建成的。”提及爺爺,張建成滿是崇敬。他說,爺爺是冀東地區最早的黨員之一,生前先后擔任過中共遵化縣委委員、縣委書記和冀東抗戰聯合會主任等職務,抗戰期間負責在冀東地區秘密發展黨員。1945年抗戰勝利時,爺爺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希望。他說,“將來,農民家家戶戶都能住上樓房,過上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好日子。但到那時,絕不能忘記曾經獻出生命的烈士們!”正是基於這個願望,張治全決定拿出全部積蓄,動員全家力量,在自家宅基地上建造一座抗戰勝利紀念樓。

“當時建這樣一座小樓很不容易。沒足夠的錢請工人、買磚,爺爺就在我家自留地盤窯取土,請來燒磚師傅,跟他說好燒出來的磚給他一半磚抵工錢。”張建成說,爺爺帶著全家人苦干一年多時間,紀念樓終於在1946年底建成。同年,為紀念冀東二十五縣在抗戰中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張治全還倡導在離紀念樓不遠處的自留地裡建起烈士陵園。池家屯附近十幾個村庄的群眾紛紛響應,捐米捐款,終於將37717位抗戰烈士們的名字刻在了石碑上。

在烈士陵園的石碑底座上,刻著“共產黨是人民的救星”九個大字,這引起當時國民黨的不滿,張治全因此身陷囹圄,被折磨致死。反動派還炮轟烈士陵園,火燒抗戰勝利紀念樓,使之損毀嚴重。期間,張家一直不離不棄,住在殘樓裡堅定守護。

1953年,當地政府撥款修復殘樓,因修復后的紀念樓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又遭毀損,1984年,政府又撥款維修。張建成家兄弟6人,80年代時家裡蓋房申請宅基地困難,眼看最小的兒子找對象都有了困難,張建成母親也曾動念拆樓建房,但父親張守業堅決反對:“咱爸蓋這樓不容易,連命都搭上了,一定要想法兒保住它!”想到這是祖輩用生命守護下來的,張建成決定作出犧牲,把自家新房讓給弟弟,干脆帶著全家搬回紀念樓,仍和父母住在一起,日夜守護它。

2008年,冀東二十五縣烈士陵園與抗戰勝利紀念樓被認定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每到清明或抗戰勝利紀念日等節日,不僅是我們村兩委和周邊學校的學生們,就連許多烈士后代也會趕來瞻仰紀念樓,回顧革命先烈留給我們的感人故事。”池家屯村黨支部委員管秀軍說,“張家守護的,不僅僅是老一輩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更是我們這一代、乃至需要萬古傳承的愛國情懷。”

如今,張建成的父母早已過世,兩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每當孩子們提出接二老到城裡享福時,夫妻倆都一口回絕。張建成的妻子郝素香說:“當時被迫搬家到這裡時很委屈,哭了好多次。現在,覺得住在這裡很自豪,守著它過日子很有意義!” 

(責編:張曉博、祝龍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