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威梨長成記”系列報道之一

河北威縣:河荒地上“長出”萬畝新產業帶

2021年08月16日07:43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專業資料顯示,河北省作為梨果生產第一大省,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產量都居於世界先列水平,但是河北省梨果產業的生產力水平還亟待提高。2013年開始,在業內籍籍無名的河北威縣在“梨”上開始發力,短短幾年時間以秋月梨、雪青梨、紅香酥等為代表的“威梨”后來居上,成長為區域知名公用品牌,帶動了上萬群眾脫貧致富。

從威縣梨到“威梨”,威縣走出了一條科技+品牌+組織化的產業發展新路。近日,人民網河北頻道深入威縣,實地探訪,為您帶來“威梨長成記”系列報道。

威縣10萬畝梨產業帶一角。 威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邢台8月16日電 (袁志廣)這幾天,河北省威縣第什營鎮司家庄村民司春發,一直在地裡忙活著……眼下,他的5畝秋月梨即將進入採摘期。“今年挂果情況好得很,按去年的價格保守算,一畝能收入1萬元左右。”看著梨果挂滿樹梢,司春發的心情也好。

作為村裡多年的困難戶,他從沒想到靠種梨能實現脫貧致富。

十多年前,司春發的妻子身患癌症去世,兩個繞膝走的孩子、治病欠下的外債壓得他喘不過氣。孩子小,司春發不能外出打工,全家收入僅靠幾畝棉花地,日子過得緊巴。

2015年,司家庄村也建起專業果樹種植合作社,發展起了秋月梨種植。在村干部的鼓勵和帶動下,司春發也加入其中。“在家種梨,收成好,也不用出遠門打工。”司春發喜上眉梢。

司春發的經歷,是當地發展的一個縮影。威縣地處古黃河、古漳河長期泛濫淤積而成的沖積平原區,擁有大面積的河荒地,土地貧瘠,漏水漏肥,不適合種庄稼。

尤其是106國道以西,涉及7個鄉鎮、104個村,沙化土地較多,以往種植的花生、紅薯等作物產量較低。當地人把這一區域叫做西沙河流域,流域內百姓生活貧苦的窘況亟需改變。

改變自2013年發生。從那一年開始,威縣縣委、縣政府把西沙河流域沙化土地開發作為脫貧攻堅的戰略性舉措,確定在西沙河流域實施10萬畝梨產業帶建設。

在威縣河荒地上“長出”萬畝梨產業帶。 威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昔日沙荒灘涂,如今梨果飄香……短短幾年時間,在威縣西沙河流域曾經的沙化地上,就崛起了一片綠色生態海洋。

“目前,威縣梨產業園區種植規模已經達到10萬余畝,標准化梨園達到了230個。”威縣梨產業園區管委會總工程師劉明亮介紹說,威縣梨產業園區也被評為河北省首批現代農業精品園區、省級出口鮮梨質量安全示范區。

“現在,大部分梨園畝產量在3000公斤以上,畝均收益在萬元以上,梨產業也真正成為了‘萬元錢’產業。”劉明亮介紹說,發展梨產業為我們蹚出了一條特色種植業發展的新路子。

“在梨園打工,我負責的梨樹有17000多棵,年收入約18000元。”當地梨農李秀紅笑著說,她以前是貧困戶,現在脫貧了,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

(責編:李哲、祝龍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人民網帶您走進河北省應急管理廳應急科普體驗館
  • 河北邱縣:電力助力“三夏”保豐收
  • 保定消防:新時代“火焰藍”組歌《忠誠的名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