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紅色將領輩出,今成紅色教育基地——
有所學校叫“七一”
展覽館的牆上,挂滿了從學校走出去的人才的照片。 人民網 付兆颯攝
教學樓走廊兩邊挂滿了題詞,其中不乏耿飚、鄒家華、楊成武、肖克等老將軍和老首長。 人民網 付兆颯攝
人民網石家庄8月4日電 (付兆颯)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有這樣一所學校:
它,曾吸引賀龍、羅榮恆、聶榮臻三大元帥同時來視察﹔
它,培養了海軍副司令員張展南中將、“神五”“神六”新聞總發言人謝名苞等20多位解放軍高級將領﹔
它,集中了華北軍區部隊團以上干部和老紅軍、革命烈士子女﹔
……
它,就是成立於1948年的七一學校(現石家庄市第24中學),當時叫華北軍政大學干部子弟學校和平原軍區新英干部子弟學校。
近期,河北省委老干部局機關黨委組織機關各支部黨員來到七一學校參觀學習,開展黨日活動,現場進行黨史學習教育。
在一樓展廳,七一學校老校友馮凌為全體黨員深情講述了七一學校的發展歷程和紅色革命歷史。馮凌如數家珍般地一一介紹耿飚、楊成武、楊得志等幾十位老將軍和老首長勉勵學校的題詞,讓大家對這所充滿紅色基因的學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學校操場旁的一排老房子則是當年的教室,這座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建筑見証了七一學校的每一個歷史時期。“人民解放軍英勇奮戰,硝煙炮火中,這裡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烈士的鮮血。”在這裡,大家駐足參觀,聆聽講解,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爭精神。
學費收據。 人民網 付兆颯攝
其實,不僅僅是河北省委老干部局,石家庄電子信息學校、石家庄市屬學校黨委負責人、飛機制造集團黨委等單位、組織也紛紛前來這裡,感受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對培養下一代的重視,以及老一輩黨的領導人艱苦奮斗的歷史。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一特殊的年份,七一學校重綻光彩,成為“紅色資源網紅打卡地”。
“這是一所以黨的生日命名的部隊子弟學校。”據馮凌介紹說,它的成立凝聚著新中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厚愛和心血。
共和國初創,百廢待興,抗美援朝和剿匪的任務很重,解放軍調動非常頻繁。為適應形勢,維護部隊穩定,確保部隊干部子弟安全及受到良好的教育,1952年初,中央軍委決定在華北新建和擴建四所部隊干部子弟學校,即石家庄“七一”、北京“八一”、天津“紅光”和太原“育英”四所學校。在確定這所學校的名稱時,華北軍區黨委根據朱德總司令的提議,確定“七一”為新建子弟學校校名。這是全軍建制上唯一一所由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以黨的生日命名的部隊干部子弟學校。
上世紀六十年代七一學校的學生証以及畢業証。 人民網 付兆颯攝
行走在校園裡,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不斷在腦海中跳躍。校園中間,三棵粗壯的大槐樹在蒙蒙細雨中窸窣作響。“中國新聞電影紀錄片片頭一直沿用至今的‘工農兵’形象的雕塑就是從這大槐樹底下取泥土做成的。”馮凌介紹說,“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之所以選這裡作為培養下一代的基地,用心可謂良苦。”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奏響開國大典樂曲的第一支軍樂隊(即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當時稱抗敵劇社)、北京電影制片廠、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都誕生在這個校園裡﹔新中國第一部反映解放戰爭題材的有聲電影《解放石家庄》和黨的紀錄片都是在這所校園裡制作的﹔新中國第一位軍樂團總指揮羅浪將軍帶著樂隊從這裡走進首都﹔新中國老一輩電影人謝晉、賀逯丁、胡朋、田華等也是從這裡走向北京……
1964年,根據軍委命令,同全國部隊所屬學校(除軍事院校)一起交地方管理,學校更名為“河北石家庄七一學校”﹔上世紀60年代,被改成“石家庄市第24中學”﹔201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前夕,恢復了“石家庄七一學校”校名。
“我們要尊重歷史,更要保護歷史。”石家庄市第24中學校長閻保華也出身於一個部隊干部家庭,軍人情結很深,他說,“對於七一學校的紅色歷史,一要保護,二要傳承,三要發揚。保護,就是要盡可能保護歷史留下來的東西﹔傳承,就是要讓現在的孩子們領會到七一精神、紅色精神、革命精神﹔發揚,就是在此基礎之上將七一精神發揚光大,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讓學生從小樹立起為‘為國家做貢獻’的信心和決心。”
馮凌在為大家介紹七一學校的歷史。 人民網 付兆颯攝
“我們現在利用暑期對學校大門口進行改建,增挂七一學校的牌匾。”閻保華介紹說,“接下來,我們還要建設新的校史館,利用聲、光、電等多種形式對學校的紅色歷史、英雄故事進行全方位展示,希望打造成繼西柏坡之后石家庄又一個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