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不讓一滴污水進河入海

不讓一滴污水進河入海
——秦皇島構建四級河湖長體系改善水生態環境探訪
近年來,秦皇島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河湖長制,打造碧水清流的水域環境。這是近日拍攝的洋河撫寧段流域。河北日報記者 師 源攝
近日,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小米河頭村村級河長高俊平(前)在巡查戴河生態園河段。 秦皇島市河湖長辦供圖
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2000余名。2020年,該市10個國省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100%,水質優良比例80%,北戴河主要海水浴場達到一類水質,連年實現“歷史最好”目標,河湖長制工作在省委、省政府2017至2020年度考核中連續4年獲得全省第一名
“上游正在放水,你們村河道邊有漂浮物,趕快來處理一下吧。”7月7日,北戴河區牛頭崖鎮人大副主席陳福琦巡河時發現,獅子河村蒲河橋附近有散亂雜物,他立刻聯系了該村村級河長。
1小時后,工人對河道進行了清理,河道恢復了整潔面貌。
“我每周都會拿出半天時間巡河,村級河長也會每周至少巡河兩次,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保障轄區內河流水質達標。”陳福琦說。
自2015年起,秦皇島市委、市政府著眼於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在全省率先推行河湖長制,並以此為重要抓手,全力推進水生態治理各項工作,著力建設“水清、河暢、岸綠、生態”河流水系,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有力保障秦皇島市近岸海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一河一長,分級負責
近日,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河長辦工作人員發現,小湯河開發區段有少量污水入河的問題。
開發區河長辦第一時間組織協調區城市發展局市政管理處、綜合執法局、生態環境分局等多家單位,對小湯河沿岸商戶進行逐一排查,尋找污染源,並即刻解決問題。
“河流及兩岸污水、垃圾的治理很復雜,需要多部門聯動,才能快速解決問題。”開發區河長辦負責人吳清海說。
“沒有河湖長時,部門間各自為政,岸、河、海分頭施策,多面突擊,往往治標不治本,形成‘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困局。”秦皇島市河湖長服務中心主任宋士迎說,以前通過河道攻堅清理能在短時間內起到作用,但河岸污染隨雨水沖刷又匯入河道,河水常治不見清,藍藻、浮萍等水環境問題時有發生,可謂是“按住葫蘆起了瓢”,整治工作事倍功半。
針對這一問題,秦皇島市協調各方力量,統籌各方資源,成立河湖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主管副市長擔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暢通了河湖長辦對上對下工作機制,強化了協調調度職能。
同時,該市將市生態環境局、城管執法局、水務局、農業農村局、林業局、住建局作為參謀部門,納入河湖長制工作體系,根據職能分工,統籌做好全市護河湖、升水質工作。
該市按照“一河一長、分級負責、屬地管理、條塊結合、全流域包干”的管理體系,構建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挂帥、四大班子全員上陣,市縣鄉村領導分包負責的四級河湖長組織推進體系,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2000余名。
“我們會定期開展聯動督查,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牽頭,組織、宣傳、監察、市河湖長辦等部門組成聯動督查問責小組,構建了‘五位一體’聯動督查機制。”宋士迎說,聯動督查重在發現不落實的事,找出不落實的人,追究不落實的責任,調整不落實的干部,曝光不落實的典型。按照“菜單式分解、契約化管理、審計式驗收、公開化獎懲”的工作落實機制,對各級河湖長和責任單位交任務、壓擔子、要結果,真正把河湖長制抓深、抓實、抓細、抓久、抓活。
清理“四亂”,整治河湖
7月6日,北戴河新區蔣營村的排水溝正在“華麗變身”。溝內,一輛挖掘機正在進行開挖作業﹔岸上,運輸車將基坑石料卸下﹔遠處,村民們正在平整洋河岸邊新建濕地的土地。
“這條排水溝長400多米,平時沒水,下雨后大部分雨水流入洋河,部分雨水滯留在水溝裡很容易變黑、變臭。”蔣營村村級河長甘衛東說,他將情況上報后,很快就得到了北戴河新區河湖長辦的大力支持。在區級河長的推動下,7月初,村裡開始進行排水溝水質提升工程和洋河濕地建設工程。
“我們首先對排水溝進行吸污、清淤和換填作業,確保河道干淨。同時利用村內空地,在入河口處新建一片佔地近2畝的生態濕地,通過濕地淨化作用,確保不讓一滴污水進河入海。”甘衛東指著不遠處種滿荷花的濕地說,工程完工后,不僅美化村容村貌,而且提升了排水溝水質和河道生態環境。
“近幾年,我們累計投入20.5億元,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實施27個河湖生態治理項目,對6條河流的主、支流進行水源補給和生態淨化,加強生態治理。”宋士迎說,實施各類河湖治理項目是提升河道水質最直接的措施,而想要保持治理成果,就需要從源頭、從岸邊下手。
在源頭管控工作中,秦皇島市嚴格排查整治工業園區、生活源、農村面源等污染源,加強養殖污染防治和垃圾污染治理。投資28億元,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6萬噸/日、污泥處理能力300噸/日,污水處理率由2013年的95%提升到2020年的97%,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100%,全市11家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均達到一級A及以上標准。大力推行農藥化肥減量使用,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15%、21.7%。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利用設施配建率達到100%,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1%,有效解決甘薯粉漿水污染難題。
此外,該市持續推進河湖“四亂”清理整治,共整改河湖“四亂”問題1124個,特別是開展了灤河河道管理范圍違建問題攻堅行動,共拆除工礦企業、養殖場等涉河違建124處、52萬平方米。累計關停取締拆除涉水重污染企業221家,封堵整治排污口1764處。
“河湖長+”機制,形成合力
在撫寧區洋河主河道香營段,河長制公示牌上標注著河道警長姓名和聯系方式,市民發現問題后,不僅可以聯系河長,還可以聯系河道警長,這給當地河道治理上了“雙保險”。
“將河道警長信息公開是我區河長制的一項創新舉措,不僅可以更好地協調配合各職能部門、鄉鎮、街道聯勤聯動、齊抓共治,還可以加大對涉河湖違法犯罪案件的查處和常態化打擊力度。”撫寧區河長辦負責人趙鵬說。
河湖治理問題沒有“終極答案”,隻有不斷尋找更優的解決之道。
今年,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探索實行了“河湖長+檢察長”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和河長辦組織協調、考核督辦職能,建立河湖管理保護領域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銜接長效機制,強化工作協調配合,促進河湖長制相關部門依法履職盡責。
“‘河湖長+檢察長’制度的建立,可以說是為各級河湖長‘聘請’了法律專家,完善了河湖長制在法規制定、執法思想、執法力度等方面工作,提高了河湖長治理的主動性,推動了河湖長制各項工作任務落地落實。”吳清海說。
同時,該區還積極創新坑塘管理和保護機制,在河湖長制體系內,建立區、鄉街、村三級坑塘長管理體系,對全區范圍內未列入河湖長制管理的防洪除澇骨干水網或面積在5畝以上的坑塘進行維護,從根本上遏制坑塘范圍內的亂佔亂建、亂採亂挖、亂排亂倒等問題,充分發揮坑塘排洪灌溉工程的防洪、排澇、灌溉等綜合效益,打通河湖治理與管護的“神經末梢”,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秦皇島市河湖長制在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2020年,該市10個國省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100%,水質優良比例80%,全面消除劣Ⅴ類河流斷面,北戴河主要海水浴場達到一類水質,連年實現“歷史最好”目標,河湖長制工作在省委、省政府2017至2020年度考核中連續4年獲得全省第一名。
水生態環境的改善,離不開千萬秦皇島人的合力行動。
“目前,我校師生近80人承擔了巡河任務。在協助政府完成河湖長制推行相關任務外,作為專業的環境類學校,我校也承擔起生態環境方面的咨詢和培訓等任務。”河北環境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孫京敏說。截至目前,學校共開展巡河活動10次,並為沿線鄉鎮、村兩級河湖長送去專業知識。
2020年8月,河北環境工程學院成為省河長辦授權的“民間河長”,負責秦皇島市13條入海河流巡護、政策宣傳等任務,在壯大了秦皇島河湖長制隊伍的同時,還起到了社會監督作用。(記者孫也達、師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