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刺繡類工藝美術大師劉玉霞——

劈線成絲 刻畫傳神(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史自強
2020年06月09日09: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絕活看點】

  河北石家庄市橋西區的資深繡娘劉玉霞,擅長用極細的絲線進行刺繡,能把普通的繡線分成16縷或32縷,再用其中一縷對花鳥或人物進行“精細雕琢”,一朵花瓣上的紅色可達七八種,自然程度幾可以假亂真。2012年,劉玉霞成為河北首位經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刺繡類一級工藝美術大師。

  

  陽光透過玻璃,照進劉玉霞(見圖,本報記者史自強攝)的刺繡工作室裡,倏地,進入了一個靜謐的空間……

  劉玉霞雙眸專注,兩手於布面上下交替拉伸,下針謹慎,線如游絲。

  布面上的紅色花瓣,色彩愈漸飽滿。細看之下,已由淺入深有五六個色差了,色彩的漸變如同真實花瓣敷於布面。

  何以靈動至此?劉玉霞道出其中玄機:細。

  搭在繡架一旁的絲線是刺繡的基本原料,根據制線原料和工藝的不同,粗細有時稍有差別,但通常在0.3毫米左右。把這樣粗細的線,細分成三四縷,取其中一縷進行刺繡,在行業中已屬“細活”。但劉玉霞的選擇是,將一根絲線“劈”成16縷。

  將針尖對准絲線中部,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被劈成1/16的絲線到底有多細?其鬆弛時無形,拉緊時乍現。將一縷這樣的細絲線置於沏好茶的杯子上,絲線隨蒸汽上下翻飛、起舞,久久不落。

  這還不算極致,“在一些人物面部刺繡過程中,甚至要用到1/32的絲線”,劉玉霞說,刺繡不同於繪畫,兩點之間隻能用直線,隻有用極細的線,精細雕琢,才能刻畫出人物面部的弧度和自然走向。

  通常而言,靜心學習刺繡四五年,便能掌握所有基本針法。然而掌握針法並不等於繡功熟稔,在呈現弧度之時,盡管下針千百,但有時仍舊“拐不過那個彎兒”。

  線之細,對眼力是極大的考驗。下針點的選擇基本全部成了“微距”操作,排線稍有距離,圖案就可能產生縫隙,留下瑕疵。而最難的是,由於絲線歷經幾度細分,線與線之間的色差已經變得微弱難辨,尤其是相近的顏色,做色彩過渡之時,就更加依賴於繡娘多年練就的辨色能力了。

  小時候,劉玉霞的母親會在她的衣服、鞋子上繡圖案,那時她便開始接觸刺繡技藝。成年后,劉玉霞又對油畫、水墨畫等藝術形式進行鑽研,將其中一些色彩原理運用到刺繡當中。

  依托於臂力和腕力的精准配合,劉玉霞的拉線動作非常輕柔而緩慢,如同撫摸嬰兒的頭發。手疾了,細線極易斷裂,因而“飛針走線”在這裡並不常見,取而代之的,則是水滴石穿般的細細累積。

  一個星期的時間,建筑工人可以建起一層樓,貨車司機可以從南到北,而在劉玉霞這裡,一個星期所完成的僅僅是一片花瓣。整件作品的完成,通常需要耗費一年以上的時間,多的時候,需要幾年的光景。

  作品用線雖細,但摸起來並不單薄,厚墩墩的很有質感。劉玉霞說,每個細微的部分,都要來回繡上幾十遍,不斷地覆蓋,不斷地渲染,去刻畫光澤的細微變化,盡可能地還原花鳥人物等最自然、最本真的狀態。

  為描繪花瓣,劉玉霞經常去公園長時間駐足,細細感悟不同光線下,花瓣色彩和明暗的變化,以求真切。“刺繡就像一種話語,反映的是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情’和‘魂’。”劉玉霞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09日 06 版)
(責編:祝龍超、史建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 石家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