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農民手機點單,合作社掌勺“炒菜”,托管服務覆蓋4萬畝農田

“80后”田保姆種糧記

危中尋機·農業邁向高質量

本報記者 王 浩
2020年05月08日09: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圖①:在山東青州邵庄鎮黃鹿村,植保無人機從麥田飛過。
  王繼林攝(人民視覺)
  圖②:在河北河間市景和鎮興豐農場,農機手在田間作業。
  本報記者 史自強攝
  版式設計:汪哲平

  核心閱讀

  面對這場疫情大考,農業有挑戰也有機遇。傳統生產方式遇到難題,新農具、新技術、新模式得以大顯身手。春耕期間,各地努力化危為機,依托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加快推進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破解“誰來種地”難題,邁向高質量發展。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從“有沒有”到“好不好”,透過這位“80后”田保姆的種糧故事,感受到田野裡的新動能正在集聚。

   

  一畝地上的兩本賬

  田保姆托管,省心省力省錢,種糧成本能減少150元

  農機來回奔走,層層水花飛濺……正值插秧時節,四川鄰水縣增產村的田間又忙碌起來。

  “種地找小方!”村民張秀珍站在田埂上看著,“水牛換成鐵牛,無人機打藥,從種到收用的全是新家伙,真省心!”

  “我們村的地,也全讓小方包了。”相鄰的團壩村黨支部書記王中平上前插話,防疫春耕兩不誤,今年幾百畝地全程托管,1天時間就插完秧了。

  小方是誰?他叫方智勇,是縣裡有名的田保姆。“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種田”,14個村的4萬多畝地,他打理得井井有條。

  “80后”方智勇在大城市打拼15年,為啥又回村當農民?

  轉變緣於5年前的一次探親。“村裡一些田裡長了草,看著真可惜。”方智勇發現,記憶裡稻浪翻飛的景象少了。細細打聽,老鄉們道出原委:種子化肥漲了,趕上年景不好,辛苦一年不賺錢。留在家裡的老人大多超過60歲,地裡的活干不動了。

  誰來種地?方智勇嗅到了商機:“地肯定得換個種法,把土地集中起來,規模經營,准能把成本降下來。”

  回家種地!但流轉多少合適?水稻怎麼管理?風險大不大?方智勇心裡沒底。“當好農業新兵,要多跟農民學習。”他到成都等地拜訪種糧大戶,看到“大鐵牛”馳騁田間,萬畝水稻被侍弄得有條不紊,心裡踏實了。2014年他回鄉流轉1000多畝地,成立了盛世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種植水稻。

  從門外漢到新農人,方智勇探索綠色種植、購置農機,忙得不亦樂乎。合作社很快回了本,他成了大家口中的種地能手。

  “成本高、缺勞力,一家一戶的難題怎麼解決?”方智勇在思考,“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靠合作社的實力,為大家提供服務,農民種地的熱情會回來的。”從新農人到田保姆,方智勇再次轉型。

  種了大半輩子地,大伙兒信得過這位“80后”嗎?

  “同樣一畝地,收入多兩成,咱服氣!”增產村農民許少白,靠著小方的托管服務,種糧面積從5畝發展到80畝。今年更是嘗到了甜頭:買種子化肥,合作社送上門﹔整地插秧,農機下田,啥都不耽誤。

  許少白算了筆細賬:以前種地靠老兩口,不算勞力,每畝要投入800元,一年種兩季稻,刨去成本,到手的也就七八百塊。現在合作社托管,一畝托管費200多元,機耕能節省60—70元,化肥用量減少了20%,一畝地成本能省出150元左右。“關鍵是省心省力,穩產高效,咱敢上規模了,一年能掙幾萬塊。”許少白底氣十足地說。

  “防疫情不誤農時,今年我們的社會化服務迎來好機會,農民把地交給我們,放心!”方智勇說,春節一過,合作社就向鎮裡遞交復工申請,購置農資,整修農機,全力奮戰春耕。

  收入賬最有說服力。今年合作社服務面積增加了幾千畝,達到4萬畝,其中全程托管面積6000多畝,可為農戶節約成本300多萬元。忙得不亦樂乎的方智勇坦言:“看來種地這條路是走對了!”

  4萬畝地怎麼種

  農民能“點菜”,也能“包席”,專業服務輕鬆種地

  馬達轟鳴,植保無人機低空掠過,護鄰鄉種糧大戶游小波豎起大拇哥:“1小時作業50畝,相當於過去幾十人干一天,真厲害!”

  不僅僅是植保無人機,走進方智勇合作社機庫——收割機、插秧機、灌溉設備等一應俱全。

  發展社會化服務並非一帆風順。最初,合作社隻有7台拖拉機。尋求幫助的農民多了,方智勇卻感覺力不從心:種地環節多,農民需求五花八門,合作社難以滿足。“好保姆不僅會抱孩子,做飯、護理也得有幾把刷子,田保姆得是多面手啊。”

  “農民需要什麼,咱就干什麼。”糧食烘干是堵點。不少種糧大戶吃過虧,聯合收割機開進田裡,七八百畝水稻幾天就收完了,這麼多糧晾晒成了大難題。“一台烘干機少說也要幾十萬元,一年隻用一兩個月,即便種糧大戶買也不劃算。”方智勇說。

  政策扶持,合作社購置了13台烘干機,日處理能力達到400噸以上,為周邊十幾個鄉鎮提供烘干服務。如今,合作社各類機械達上百台套,農機手上百名,可提供機耕、植保、機收、烘干等一條龍服務。

  創新服務方式,開發多元服務套餐。“我們有兩大特色服務,農民既能‘點菜’,也能‘包席’。”方智勇說。

  不少農民當上“甩手掌櫃”,實現輕鬆種田。“家裡幾畝地,靠我一個人撐著,種不動了。”增產村村民熊竹華,把土地交給合作社,從種到收全程托管,自己在合作社打工,勞動強度小了,一年還能掙2萬多元。

  “解決誰來種地,需要專業從事生產服務的主體,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方智勇說,農業生產有10多個環節,涉及多種農機,一家一戶不可能都置辦。當好田保姆,就是要解決小農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把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的發展軌道中。

  社會化服務離不開政策幫扶。方智勇坦言,合作社資金是一大難題,希望貸款政策能再放開些,“如果大型農機具可以抵押貸款,就能大大減輕合作社資金壓力。”

  方智勇說,干專業的事需要專業人才。合作社一方面引“新秀才”,招聘大學生,提高服務隊伍素質﹔另一方面培養“土專家”,為種糧大戶提供培訓。

  1斤大米咋賣到8元

  盯著市場種地,給土地做“體檢”, 為產品貼綠標

  “浙江客戶定了1000多袋大米!”近日,合作社在一場農產品交易會上接到了大單。“發展綠色產品有前途。”方智勇底氣更足了。

  解決了誰來種地,還要解決如何種好地。“盯著市場種地,這是咱的優勢,要延伸產業鏈,發展優質大米加工。”照著這張藍圖,方智勇再次帶領合作社升級。

  對土地全面“體檢”、制定統一種植標准、全程採用有機肥、綠色農藥……合作社發展了多個綠色種植基地,1000余畝稻田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証。

  建廠房,購置設備,注冊“滋心源”商標,方智勇朝著產業下游穩步前進。“我們設計了多類產品,綠色大米每斤能賣到8元。”優質大米深受市場歡迎,銷售額已經突破400萬元。

  從耕種收升級到產加銷,產業鏈條如何讓農民參與其中?

  一條“合作社+村集體+土地托管+農戶”的利益鏈條形成了。太和鎮指南寺村是貧困村,村裡地塊破碎,沒啥產業,不少農民外出務工。指南寺村也有優勢,這裡山清水秀,生態優良。村裡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整合500多畝地托管給方智勇,全程綠色生產。

  合作社不僅管種,還要收,村集體和農民有了多份收入。“每畝地農民和村集體的保底分紅為每畝800斤稻谷,超產部分,再次分紅,農民每畝收入400多元,村集體底子也厚了。”指南寺村村主任黃常武介紹。

  “合作社每賣一袋米,我就多掙5塊錢。”村民王文朋說,“種地有賺頭,保底收益、增產和加工銷售加起來,一年能掙7000元以上。”

  “我們已經為農民分紅128萬元、村集體分紅77萬元,並帶動了4個貧困村72戶貧困戶。”方智勇說。

  “產業鏈條還能繼續延伸。我們打算發展電商,讓咱的大米‘飛’得更遠﹔發展生態採摘,觀光旅游,讓一、二、三產融合起來。”方智勇有了新打算。

  “誰說種糧不賺錢,這麼干,准行!”這位“80后”的種糧路不斷探索向前……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08日 18 版)

(責編:祝龍超、史建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 石家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