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離漢通道關閉以來,武漢市民攜手相助,演繹許許多多感人故事

同舟共濟戰疫情

本報記者  賀廣華  張志鋒  付  文
2020年02月04日1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月2日上午,武漢火神山醫院,工人們正在鋪設地下管道。當日,醫院正式交付。
  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郭威出診前穿戴護目鏡。
  童 萱攝(人民視覺)

  2月1日,武漢市江岸區勞動街長江委社區黨員志願者,到居民樓噴洒消毒藥水。
  周國強攝(人民視覺)

  1月27日,武漢市民和外賣代購小哥在一家超市選購商品。
  新華社記者 熊 琦攝

  引子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來。

  非常之舉阻擊非常之疫。1月23日,農歷臘月二十九凌晨兩點,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第1號通告:自1月23日10時起,全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無特殊原因,市民不要離開武漢﹔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

  往日“九省通衢”的武漢,這些天來不復平日的熙熙攘攘,留在武漢的900多萬人,日常生活突然改變。

  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武漢市民攜手相助,同舟共濟。

  許許多多感人故事,在這座城市演繹。

  大年三十,志願者服務車隊成立,迄今已免費接送上千名醫護人員﹔

  正月初二,一批農民工火速抵達雷神山醫院建設工地,日夜奮戰﹔

  正月初三,許多市民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國》,並一次次高喊“武漢,加油!武漢,加油!”

  正月初四,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救中心護士郭琴,患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痊愈后,返回工作崗位……

  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准施策,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這是我們的家園,我們守護她!縱有千難萬險,武漢市民正同心協力戰疫情。

  

  選擇留守        

  “不出門,就是要切斷傳播途徑,也就是為武漢抗擊疫情作貢獻”

  1月23日凌晨兩點,手機上跳出一條“離漢通道暫時關閉”的新聞,讓武漢市民柳安有點發蒙,“第一反應,腦子裡一片空白”。

  走還是留?柳安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天一亮,他就跟妻子商量:“離開武漢,風險還能小一點。”

  “機場、火車站都關閉了,要是開車去姐姐家得十幾個小時,爸媽年紀大了,哪經得起折騰?”妻子顧慮重重。

  “就在武漢待著吧,咱們不走。”兩口子正商議著,柳安的父親插話,“家裡米面油菜都不缺,我早都備下了,這幾天我們不用出門。”

  “那就不走了。”柳安嘴上這麼說,一顆心卻始終懸著,“千萬不要有事。”

  像柳安這樣的留守者,武漢全市有900多萬人。

  家住江岸區的張薔,原本計劃帶家人出國旅游,“機票、酒店,趕緊都退了。”

  待緩過神兒來,她趕緊和丈夫出門採購生活用品。超市裡人很多,幾乎每個人都戴著口罩,許多人不看價格就把菜往籃子裡裝。

  聽說隔壁小區已經有了確診病例,張薔心裡高度警惕。回到小區,夫妻倆沒有直接進門,而是先用酒精互相噴了一遍,又在車庫待了十幾分鐘。

  除夕夜,柳安、張薔兩家人的年夜飯幾無二致。

  “沒做幾個菜,簡單吃點就睡了。”柳安說,從前除夕,母親會做一大桌子菜,不善飲酒的父親也要多喝兩杯。

  當晚,張薔一家人仔細討論了疫情應對和接下來的生活。意見一致:都待在家裡,決不出門。吃完年夜飯,全家人圍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張薔說:“央視幾位主持人朗誦的《愛是橋梁》,讓我們全家人都落了淚。”

  正月初一,柳安睡到將近中午。往年這個時候,一家人應該是串門拜年、逛江灘、手機搶紅包,如今隻能窩在家裡。柳安說:“不出門,就是要切斷傳播途徑,也就是為武漢抗擊疫情作貢獻。”

  逆行的人       

  “沒有醫生辛苦付出,就沒有老百姓的健康平安。我能力小,隻能送點菜”

  1月23日,星期四。武漢兒童醫院呼吸內科醫生董宗祈像往常一樣,開動電動輪椅,去門診部上班。雖然已86歲高齡,但他每周四上午半天的門診雷打不動。為了不讓患兒久等,董宗祈8點不到就進了診室。

  “董主任,伢這幾天一直咳嗽,吃了藥也不見好。”孫子患有慢性咳嗽,之前一直找董醫生看,陪診的張奶奶有些著急。“這幾天蠻冷,伢又受寒了,已經咳了好幾天。”

  “沒麼事,就是普通感冒,不要慌。”董宗祈挺直了腰杆,拿著片子向張奶奶解釋。

  疫情當前,董宗祈全副武裝,口罩、頭套、護目鏡一個不落。董宗祈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長時間戴口罩會讓他憋得很難受。防護服是一次性的,上一次廁所就要換一套。為了節省專業防護物資,董宗祈和同事們都很少喝水。

  一直忙到中午12點多,終於把26個預約號全部看完,董宗祈這才長舒一口氣。非常時期,家人都勸他暫停坐診。董宗祈則說:“你們怕個麼事?我是醫生,也是黨員,這個時候不上誰上?”

  董宗祈家離單位近,但更多的醫務人員並非如此。全市公共交通暫停運營,大量醫生護士的出行成了難題。

  大年三十,武漢市民趙陽想著該為防控疫情做點什麼,於是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信息:“我住江岸區后湖附近,附近醫院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順路接送。”

  這條信息被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的一位護士看到,她把趙陽拉進了自己醫院的一個微信群。除夕當晚,其他人還在家看春晚,趙陽已跑了3趟車,接送了3位護士回家。

  慢慢地,微信群裡加入了更多需要用車的醫護人員,范圍也不再限於后湖片區。雖然有幾個朋友加入了接送隊伍,但遠遠不能滿足約車需求。忙不過來,趙陽又發了第二條朋友圈信息:“有志願者願意一起接送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嗎?”

  讓他壓根沒想到的是,不到10個小時,參與者上千人。從開始隻能接送一家醫院50多名醫護人員的微信群,很快就擴大到服務漢口、武昌、漢陽三鎮醫院的多個微信群。為讓車主休息,群裡還有專門幫助調度車輛的志願者。

  趙陽說,這些天他很累,但很欣慰。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從未謀面,但因防控疫情成了並肩作戰的好兄弟。“我們車隊有名字了,叫‘武漢不慫’。想對醫生護士們說,你們守護我們,我們來守護你們。”

  自除夕開始,全國多地醫療隊紛紛馳援武漢。

  1月27日傍晚,東西湖區菜農秦大安騎著電動三輪車,終於到達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醫療救援隊、陸軍軍醫大學醫療救援隊駐地。車上,是滿滿當當的小白菜和大蔥。

  從電視上看到外地醫療專家支援武漢后,秦大安把自家菜園子的蔬菜摘了一堆,又從其他種菜鄉親手裡買了一些,獨自前去送菜。因為不熟悉路,又不會用導航,40多公裡的路,他花了3個多小時才到。

  卸貨時,酒店工作人員汪凱注意到,秦大安的左手幾乎沒有手指。“這是以前打工的時候傷到的,是醫生保住了我的胳膊。”秦大安說,從那之后,他一直特別尊敬醫生,“沒有醫生辛苦付出,就沒有老百姓的健康平安。我能力小,隻能送點菜。”

  “秦師傅搬完菜就走了,我們給他菜錢,他說什麼都不肯收。”汪凱說,正月初五,秦大安又送來一車菜心,前后足足2000多斤。

  像秦大安一樣平凡的人們,在這一刻爭相做著不平凡的事。

  1月25日,正月初一,武漢決定建設雷神山醫院。接到任務后,萬中建筑勞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葛天才立即在工作群發布信息:搶建醫院需要工人,各項目經理都聯系一下工人班組。因為擔心招不到工,葛天才還特地強調:工錢不是問題!

  “我報名,連我們管理人員都可以當工人。”“我可以喊來6個大工、2個小工,什麼地方集合?什麼時候出發?”……

  沒想到,一呼百應!

  第二天下午1點,60名工人集結完畢。下午4時許,這群漢子抵達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

  剛放下行李,工人們就開始清理現場。“我們接到的任務,是把原來武漢軍運村食堂改造成上下兩層的病房。”47歲的柳建華,家在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河畈村,已在公司干小工12年。當晚,挑燈夜戰,他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兩點。

  “我們別的沒有,但有一膀子力氣,能為武漢阻擊疫情出一份力,就是榮幸。希望武漢早點渡過難關!”柳建華說。

  葛天才告訴記者,這些天來,每個人都在埋頭苦干,卻沒有一個工人來問他工資多少。

  斗志彌堅        

  “我是一名醫護人員,又是一名黨員,這個時候就該在一線”

  想起同事染疫那樁事,硚口區的張阿姨至今心有余悸。

  “老張,我有點發暈、嘔吐,能不能幫忙把我送到醫院?”春節前,一位同事向張阿姨求助。她是個熱心腸,沒多想就把那位同事送到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一直忙到下午3點。

  誰承想,沒幾天她接到那位同事電話,說自己已經住進了金銀潭醫院。張阿姨和老伴都很慌,“就擔心自己也感染患病”。

  正月初二,社區干部上門給張阿姨量體溫,還帶來防護口罩、防疫宣傳手冊,叮囑這段時間居家隔離觀察。社區網格員每天打電話詢問情況,及時滿足生活需求。14天的隔離期過去,張阿姨身體無恙。

  同樣是密切接觸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周寧,則是這次疫情中最先一批被病毒感染的醫務人員之一。

  1月17日,周寧接診了一名已出現心源性休克症狀的患者。入院時,患者體溫正常,並無咳嗽,周寧自然沒有提高防護級別。

  后來才知道,那名患者入院前曾發過燒,還去過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周寧立刻取消了患者的出院醫囑,安排再次做肺部CT檢查,但沒有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明確証據。

  可周寧自己很快出現眩暈、乏力症狀,回家之后開始惡心、腹瀉,高燒38.9度。綜合病史、症狀和密切接觸史,他被臨床診斷為高度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呼吸科同事建議先居家隔離,服用抗病毒藥物觀察一段時間。

  “同事們在前線作戰,我卻隻能干瞪眼。”周寧將自己完全隔離起來,就連睡覺也戴著口罩。除夕那天,他戴著雙層口罩坐在餐桌旁,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陪父母吃了一頓年夜飯。“現在症狀消失,體溫正常,隻要過了隔離期,我還要重新走上防疫前線。”

  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救中心,護士郭琴已經返回工作崗位。

  1月13日,郭琴被確診患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當時很害怕,因為不知道這個病會有什麼嚴重后果。”郭琴坦言,從照顧病患的護士到躺在隔離病房被同事照顧,內心格外忐忑,住院第一天晚上徹夜未眠,“聽著病房裡不斷響起的監控儀報警聲和同事們來去急促的腳步聲,不停地胡思亂想。”

  經過3天治療,郭琴病情好轉,回到住處口服藥物隔離治療。14天后,兩次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郭琴身體康復。

  讓家人和同事都沒想到的是,郭琴在痊愈后的第一天就要求重返崗位。

  護士長命令她多休息幾天,她隻淡淡地說:“看到同事們在一線抗擊疫情那麼辛苦,我哪裡坐得住!”

  年僅11歲的兒子擔心媽媽的安全,在視頻連線時急哭了,家人也勸說,但終究抵不住郭琴的“執拗”,“我是一名醫護人員,又是一名黨員,這個時候就該在一線。”

  攜手相助        

  “我們早一點裝車,就能讓病人早一點用上”

  “搭把手,就過了。”一首名為《武漢伢》的歌,唱哭了許多武漢人,也讓人們更懂得攜手相助,越來越多的愛心暖流匯聚在一起。

  “我護理過確診病人,正在隔離中,已經5天沒有回家了。給孩子留的凍奶喝完了,小家伙不習慣吃奶粉,大家有多余的凍奶嗎?”1月26日,華中科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鄭倩在小區微信群裡發了一條求助信息。

  “我這兒奶水多。”“我們住得近,到我這兒拿!”不一會兒,將近70位年輕媽媽在微信群裡響應,並列出一份排班送奶表,以便鄭倩家人每天定點上門取奶。“很感謝大家的幫助,讓我沒了后顧之憂。”鄭倩說,“將來一定要告訴寶貝,他有這麼多愛心媽媽!”

  在前方,數以萬計的“鄭倩”正在與病毒斗爭﹔在后方,難以計數的“鄭倩”在堅守崗位。大家同舟共濟,攜手前行。

  “唰——唰——”1月23日,黎明前的珞桂路上冷冷清清,一個瘦小的橘紅色身影正使勁兒揮著掃把。環衛工人李蘭萍說,發生疫情,環衛工作更不能停,凌晨4點她就起床了。

  掃地,清理垃圾箱,一直忙到早上8點,李蘭萍才找了塊背風處“過早”——吃了半熱不涼的饅頭和幾口腌菜。“現在是特殊時期,我們這點兒苦不算啥。”

  吃罷早飯,李蘭萍又開始忙碌。她用手將垃圾箱裡的垃圾慢慢掏出來,裝進環衛車,“干干淨淨,大家才不害病!”

  工作繁忙,一線醫護人員時常吃不上熱飯。從正月初一開始,武漢丹青宴飯店旗下3家門店把儲存的食材做成熱菜熱飯,送給附近醫院的醫護人員。消息一出,周邊有的餐廳捐贈食材,有的為送餐人員提供口罩、防護服。“就想讓醫護人員吃上一口熱飯!”飯店管理人員陳長明說,目前他們服務的醫院已增加到了15家,每天送餐近4000份。

  丹青宴飯店職工沈子龍忘不了,前幾天他到武漢市第四醫院送餐,取餐的醫生站在馬路對面示意他把飯菜放在遠處,然后大喊:“你們趕緊回避,離遠一點啊。”這個場景被人拍下來發到微信朋友圈,感動了無數人。

  截至2月2日,武漢40多家知名餐飲企業加入到送餐保障隊伍,努力讓醫護人員三餐不愁。

  1月24日,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揮部發布第7號通告,要求落實分級分類就醫制度,確保發熱病人得到及時救治。由各社區負責全面排查轄區發熱病人,並送至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對病情進行篩選、分類,避免患者無序流動,減少醫院內交叉感染。

  1月26日,漢陽區龍陽街芳草社區3846戶居民完成全面排查。“面對疫情不能慌亂,要科學有序。”社區黨支部書記杜雲說,這裡早早成立了宣傳隊、巡查隊和環境衛生隊,對社區環境全面消殺,清理了居民樓道各個死角,對電梯等公共場所消毒。

  杜雲說,看到社區有了防護措施,居民的恐慌情緒大大緩解,社區干部入戶工作也卸下了心理包袱。此前,杜雲發動黨員、志願者、居民群眾一起參與,“僅僅兩天時間,我們就把全部居民情況都摸了一遍。”

  對排查出來的11名發燒居民,杜雲逐個打電話安撫,“大家知道我以前當過醫生,還比較相信我。”

  也有居民心存疑慮:我現在一直咳嗽,還有抑郁症,出了問題你能負責嗎?杜雲仔細問了症狀后說:“你這個情況暫時別著急,慢慢觀察一下,要是再發燒,我保証把你送到醫院。”過了兩天,這名居民給杜雲打來電話:杜書記,我現在蠻好,不咳嗽也不發燒了。

  同舟共濟,人人都在貢獻力量。1月28日下午3點,江岸區城管執法大隊熊磊、饒青鬆帶領的救援物資保障應急小分隊接到指令,火速趕往武漢天河機場轉運物資。“到了才知道,原定航班任務調整,飛機要到晚上9點才能到達。”

  正值援助物資抵達高峰期,隊員們隻能在室外等候調度。又累又餓又冷,但大家互相鼓勵:“這個時候,是武漢人更得上!”

  晚上9點,飛機終於降落。“我們早一點裝車,就能讓病人早一點用上!”熊磊一聲令下,隊員們啥話都沒說,加入戰斗。

  手抬肩扛,一刻不停,直到凌晨1點,13噸物資搬運裝車完畢。為確保這批“彈藥”能第一時間送上“戰場”,他們又將物資分批送往定點醫院。所有工作結束,已近凌晨3點。

  “感謝醫護人員!為你們服務,我們心甘情願!武漢,加油!”這是一位城管隊員在返家途中發出的微信朋友圈信息。

  武漢,加油!

  (本報記者程遠州、范昊天、鮮敢參與採寫)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04日 07 版)

(責編:祝龍超、史建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 石家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