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师生赴涞源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7月7日至17日,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16名师生组成的“桃木初心”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赴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桃木疙瘩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将红色精神学习与专业技术服务相结合,在精神传承中筑牢初心,在科技服务中践行使命,在红色浸润中淬炼担当,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精神传承:以初心为舵,续接太行薪火
2017年,河北农大与保定市携手打造50家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探索“政府+高校+企业+农民”四方联动的科教助农新路,依托涞源县政府与桃木疙瘩公司创立的驿站便是其中之一。
2022年,驿站接力传承,以河北农大陈辉教授为首席的专家团队,锚定全产业链发展目标,推动企业从“重一产、轻二产三产”转向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产品高端化、品牌知名化,成功申报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项目。如今,公司旗下“桃木疙瘩”牌柴鸡蛋成为涞源特色名片,其“云端鸡”业务通过线上监控实现全链条可追溯,正是校企合作的亮眼成果。
驻守驿站的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石雷,自2021年起深耕一线,针对蛋鸡散养中鸡舍消杀难题,研发兼具照明与持续消杀功能的一体化LED灯,使舍内微生物总量下降40%以上;陈一凡副教授针对家禽不能自行合成叶黄素这一特点,开展了饲粮中添加万寿菊提取物改善太行鸡生产性能的试验,筛选出饲粮中添加200mg/kg万寿菊提取物能够显著提高太行鸡的产蛋率,改善蛋黄颜色,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王德贺副教授针对鸡蛋暗斑问题,带领学生扎根驿站,完成了暗斑蛋评价标准、暗斑蛋的形成过程分析;郝二英博士优化鸡舍二氧化碳浓度、冷热应激等环境因素,形成了适用于企业太行鸡养殖的规范标准。三年六批15位研究生和32位本科生扎根太行山,深切体会到“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实干精神。
科技赋能:以专业为笔,书写助农答卷
在精神指引下,实践团队以桃木疙瘩公司为阵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产业的实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为精准对接需求,队员深入周边村庄发放科学养殖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余份,梳理出农户在技术认知、生产难题等方面的痛点,为后续服务打下基础。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宣讲会上,团队结合企业经验解析“企业+高校+农户”协同模式,并带领农户走进车间与销售中心,实地讲解蛋鸡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逻辑,拓宽产业思路。
依托企业“蛋鸡智能调控技术”“太行鸡培育成果”,团队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演示蛋品质测定、疫病防控等技能,发放科普手册500余份;深度参与企业运营,协助完成实验室数据记录、饲料配方优化,形成《智能养殖技术应用》研学报告,并针对农户需求提出技术简化建议,让科研成果更贴合乡村实际,相关成果也获得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
红色铸魂:以历史为镜,淬炼青春担当
实践中,团队深挖涞源红色资源,以红色教育深化使命理解,为精神传承注入更多时代内涵。
在王二小故居红色纪念馆,师生们驻足于英雄生活用品、史料文献前,在场景复原区感受少年英雄在艰苦环境中的勇敢担当,沉浸式领悟红色基因的当代意义。此外,团队联合企业党支部开展“科技扶贫中的红色力量”主题党课,听党员骨干讲述产业帮扶故事;结合企业帮扶实例开展“新时代伟大成就”现场教育,深刻感悟红色精神与脱贫攻坚成果的紧密关联。
深入一线:以关怀为帆,凝聚实践力量
7月16日,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立杰一行赴涞源县,亲切看望慰问在当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动物科技学院师生,并与河北桃木疙瘩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围绕深化校地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等内容进行座谈交流。校长办公室、校团委及动物科技学院相关负责同志陪同参加活动。
在河北桃木疙瘩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践基地,张立杰一行深入太行鸡养殖园区、屠宰加工车间、科研实验室及产品展示区,实地察看实践环境,详细了解师生们的实习实验进展。期间,他对动物科技学院陈辉、石雷老师在组织科研攻关与社会服务中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认真检验了同学们开展的太行鸡科学养殖调研、蛋品质检测、公鸡精液品质检测等实践成果。
张立杰鼓励同学们要珍惜暑期实践的宝贵机会,在养殖和生产一线锤炼本领、增长才干,进一步厚植爱农情怀,将专业知识与农业实践紧密结合,努力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人才,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随后,张立杰一行来到师生们的基地住所,关切询问大家的生活起居情况,对同学们在实践期间展现出的自食其力、自律自强、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表示赞赏,叮嘱大家注意防暑降温与人身安全,以饱满的状态完成实践任务。
此次实践,师生在精神传承中坚定信念,在科技服务中锤炼本领,在红色教育中升华担当。大家表示,将带着实践中汲取的力量扎根基层,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光彩。(周洪松)
来源:河北省教育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