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行进中国丨从“1”到“30”:一颗“锂电芯”的成长密码

人民网“行进中国”河北调研采访团
2025年07月12日07:05 |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小字号

清晨的阳光掠过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西部经济开发区的厂房,唐山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已是一片忙碌。

流水线上,314Ah(安时数)磷酸铁锂电芯正沿着传送带缓缓移动,它们将被组装成储能集装箱,发往海外用户侧储能项目。不远处,工人们正给即将出厂的电动重卡电池包做最后的检测,这批产品将装配吉利远程的电动重卡。

在厂区的另一侧,年产10GWh(吉瓦时)新能源重卡电芯项目已正式开工,营销总监王雄斌站在规划图前,指着进度表告诉记者:“这个第六期项目10月试投产时,我们的总产能就到30GWh了。谁能想到,2016年刚落地时,我们只有1GWh的产能呢?”

九年时间,从“1”到“30”的跨越,不仅是一个数字的增长,更藏着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2016年,当国轩高科决定布局京津冀市场时,唐山正全力打造北方新型能源生产应用基地,双方一拍即合。那年8月,唐山国轩在路北区落子,一期1GWh产线从签约到投产仅用9个月。当时生产的LFP CELL27175200—105Ah电池,很快走进华为的储能项目、海外户储市场,甚至装上了唐山街头的电动公交车。

河北唐山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李兆民摄

河北唐山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李兆民摄

“那时我们就觉得,选对地方了。”王雄斌记得,项目审批时,政府部门开辟“绿色通道”,把需要跑多个窗口的流程整合到一起,工作人员带着材料上门指导,“原本以为要跑断腿的事,结果坐在办公室就办好了。”

这种高效服务成为企业持续扩张的催化剂。2018年二期2GWh产线投产,2021年三期7GWh产线量产,2023年四期10GWh产线全面达产,平均不到两年就建成一个新项目。2024年六期项目签约时,正值春节前后,路北区推行的“拿地即开工”政策打破了审批常规:12月签约,1月获批省重点项目,2月就破土动工。

“施工方案优化、工程物资进场,政府部门比我们还急,派专人盯着进度,有问题当场协调。”王雄斌说,这种效率在快节奏的新能源行业里,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产能扩张,企业也在重塑城市的产业生态。在唐山国轩的实验室里,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的检测设备正在对动力340Ah电芯做循环寿命测试,这款单体容量行业领先的电池,已在2024年底装进唐山1137台新能源公交车。而在曹妃甸,国轩高科入股的中冶瑞木生产的高镍三元前驱体材料,顺着产业链奔向全国;在玉田,从安徽马鞍山迁来的配套企业,正为电池包生产电芯铝壳。

河北唐山国轩电池有限公司原材料立体库。人民网记者 杨文娟摄

河北唐山国轩电池有限公司原材料立体库。人民网记者 杨文娟摄

近年来,唐山市抓住入选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等政策机遇,不断拓展新型储能在各领域的应用场景,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已涵盖电池材料、装备、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光伏、风电装备等领域。

“以前我们找配套要跑遍大半个中国,现在在唐山就能配齐90%以上的物料。”王雄斌笑着说,最近还有3家上下游企业正在洽谈落户。这种产业集群效应正在释放巨大能量。

在成品仓库,即将发往欧洲的储能集装箱上,CE认证(安全合格标志)标志格外醒目,企业的电芯、电池包及储能集装箱产品均通过了国标、欧标、美标三重认证,2025年上半年出口业务激增,同比2024年达380%增幅。这背后是海关部门的“上门抽检”服务——当天商检、当天出危包证,让产品能第一时间登上国际货轮,也是政府搭建的海外推介平台,帮助企业敲开欧美储能市场的大门。

如今的唐山国轩,早已不是当年的“单打独斗”。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荣誉,见证着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的转变。正在建设中的10GWh重卡电芯项目,不仅能带动1000人就业,还将吸引更多配套企业,让产业链条更粗壮。

从“1”到“30”的跨越,是唐山国轩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这里有企业敢闯敢试的魄力,有政府甘当“服务员”的诚意,更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智慧。当营商环境的沃土遇上产业升级的春风,更多这样的发展故事正在中国大地上书写。(冯亚涛、李昊洋、杨文娟、李兆民、朱延生、祝龙超)

点击进入专题

点击进入专题

(责编:张晓博、付兆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