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件特色文物讲述跨越时空精神传承

河北博物院《文物冀忆·中国精神》创新文博打开方式
12件特色文物讲述跨越时空精神传承
“如果您来过河北博物院,一定对这个神奇动物有印象,它怒目圆睁,圆颈挺立,仿佛在昂首咆哮。它身躯壮硕,利爪怒张,两翼直指长空矫健有力,它就是错银铜双翼神兽……”打开河北博物院小视频《文物冀忆·中国精神》之“双翼神兽 开放包容”篇,河北博物院讲解员葛思博一边介绍着错银铜双翼神兽的独特造型,一边向大家解释“神兽”背后民族融合的故事。
“战国中山国由白狄族鲜虞部建立,它怀揣着草原雄鹰般的豪情与梦想,自陕西、山西一路东迁,最终定居于太行山东麓今河北中部一带。”葛思博介绍,这神兽既与先秦中的飞廉有着联系,又与后来的辟邪相似度很高,它到底是什么动物,至今难有定论。但比较明确的是:神兽是多种动物形象和多重文化意象的组合,是草原文明和中原文化融合的见证。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理念在错银铜双翼神兽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小视频《文物冀忆·中国精神》之“铁刃铜钺 守正创新”篇中,出土于石家庄市藁城区台西遗址的铁刃铜钺,不仅把我国用铁的历史从春秋末期一下子提早到了商代,而且也说明早在3400多年前,台西先民就已意识到铁比青铜的硬度更高,并已具备了高超的金属合铸工艺。
“铁刃铜钺看上去并不耀眼夺目,但实实在在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它采用铜铁合铸工艺,将天然的铁锻造成薄刃,再将薄刃与青铜浇铸成一体,当时人们在原始条件下需要怎样的技术,历经怎样的反复摸索、尝试积累,才最终让铁服务于人类,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但确定的是,其中的精神底色一定离不开守正创新。”葛思博介绍,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华文明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不断创造新繁荣。
错金铜博山炉,以升腾的香雾与层叠的山峦纹饰,传递“和谐共融”的东方智慧;燕国铁工具模范,以严丝合缝的铸造工艺,讴歌“敬业尽责”的大国工匠精神;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融合多重文化元素,彰显“美美与共”的广阔胸襟……日前,河北博物院原创社教精品项目《文物冀忆·中国精神》荣获河北省优秀社科普及短视频推荐活动一等奖,项目精选院藏12件特色文物,通过微距拍摄、三维动画、情景演绎等融媒体技术,突破传统文物讲解的单一模式,让沉睡千年的文物“开口说话”,使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一场与先民的跨时空对话。
“河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顽强的创造力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气质,该项目的创作,正是根植于这片文化沃土的创新实践。”河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将继续秉持“以物证史、以史育人”的理念,持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成为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也希望更多人透过这些承载文明密码的国之瑰宝,触摸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脉络。(记者史晓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