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定州:一座平原县城的文旅逆袭

首都北京向南,约219公里,保定和石家庄之间,就是河北定州。
漫步定州街头,干净整齐的街道,随处可见的古典诗词,让人心旷神怡。高耸入云的开元寺塔、气势恢宏的文庙、宝藏满满的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崇文街、文兴雅集诗情画意的众春园,一处处具有朝代印记的建筑景观,都彰显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
“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定州最大的财富”
“我们是路过,正好过来看看。真是没想到,在一座县城里,有这样一座博物馆。”从石家庄来的游客赵先生和朋友在游览定州博物馆的时候,发出啧啧惊叹。
“馆藏文物5万余件,其中国宝文物3件,国家珍贵文物965件。藏品涵盖了中山文化、定瓷文化、佛教文化、典籍文化等多个方面。”定州博物馆的保安对博物馆的馆藏都如数家珍。
处在京畿大道,两座大城市之间的定州,为何让往来之人驻足流连?
文以载道,何以载文?
作为平原城市,传统农业县,定州市将高质量发展的目光放在了文旅产业上,深挖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
定州,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悠久的历史为定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巍峨耸立的开元寺塔,它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定州贡院,我国北方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封建社会选拔秀才和贡生的文武考场;定州文庙,享有“中山庙学甲天下”的赞誉,是河北省保存规模最宏大、建筑格局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之一。
这,只是定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冰山一角。
为了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的脉络,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定州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资源整合之旅。
定州市开元寺塔。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以开元寺塔、贡院、文庙为核心的景区成为重点打造对象,定州对景区环境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造提升。他们细致修缮开元寺塔周边陈旧破损的步道,让游客能够更安全、舒适地走近这座千年古塔,仰望它在岁月中屹立不倒的巍峨身姿;针对贡院,不仅对建筑外观进行了保护性修复,重现往昔科举考场的庄重肃穆,还对周边景观进行了重新布局,增添了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小品雕塑,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庙的改造同样不遗余力,清理周边杂乱的环境,优化内部绿化景观,让古木参天、静谧清幽的氛围得以更好地展现,契合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
定州市贡院一角。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经过精心雕琢,这些传统文化宝藏不再是尘封于岁月的记忆,而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游客们穿梭其中,仿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受定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游客在参观游览定州博物馆。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上午在贡院和众春园感受清代科举文化与古典园林艺术,下午在博物馆领略国宝魅力,定州历史文化太震撼了!”来自北京的游客王丽珍被定州的历史文化深深震撼。
2024年,借助传统节日和暑期旺季,定州开展160余场主题活动,定州博物馆单日最高接待游客量突破1.1万人次。凭借丰富的文物和独特的展览方式,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只为近距离感受定州跨越千年的历史变迁。
定州市文博街宋街上的安禺酒店。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原来我们没有计划在定州开酒店。”安禺酒店经理陈皓对记者说,“有一次路过定州,来这里玩儿,一下子被这里的文化氛围吸引了。”
安禺酒店是定州博物馆旁边宋街上的一家新酒店。陈皓他们几个投资人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开了酒店。这几年,准备进军河北,瞄准的都是大城市,在定州考察之后,他们迅速改变了策略。
“我们来玩的时候,发现这边挺热闹。我说光热闹没有用,有可能是一时的。你这个地方能不能支撑得起做酒店,还要看你有没有文化。结果一看,什么定州塔,博物馆,贡院、文庙,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我们几个一商量,决定在这儿开,从做决定到签合同,前后不到十天。”
“生意咋样?”记者问。
“特别好。”陈皓说话间有种捡漏捡到宝的感觉,“我们一开始是47个房间,现在又开了旁边的一栋,新增了44间。接待的客人大都是北京、天津的。'五一''十一'房间就有些紧张,要提前订。”
以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宝藏定州开始了文旅逆袭,打造了文商旅、文体旅、农文旅多元消费新场景。
定州市众春园。人民网记者 周博摄
2024年4月21日,文博·2024定州半程马拉松在开元寺塔广场鸣枪起跑,万名马拉松爱好者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齐聚定州;2024年10月26日,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开赛,河北女排俱乐部主场设在定州文体中心体育馆;2024年11月12日,第一届CBA俱乐部杯赛开赛,定州成为小组赛阶段4个赛会承办地之一。
定州市晏阳初纪念馆一角。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定州乘势而上打造“跟着赛事去旅游”品牌;培育“跟着研学去旅游”新业态,推出“国宝古建、东坡行迹、崇文尚学、非遗艺术、乡村冀忆、红色印记”六大精品研学旅游线路和5条文物主题游径,优化升级文化休闲、寻东坡足迹、田园采风、晏阳初文化等一日游线路7条。
一个个融入了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的旅游场景,不仅全方位展现了定州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新成果,更进一步擦亮叫响了“定州行、定如意”城市品牌。
定州市文庙大成殿。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文旅的火爆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24年1月—11月,定州全市接待游客1156.02万人次,同比增长29.41%;游客花费116.96 亿元,同比增长29.39%。
“现在的定州,可游,可看,可玩。”在定州文体中心,记者遇到了周末带孩子来玩的市民刘先生,他话语间充满了当地人的自豪。
今天,“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商业”“文化+体育”等深度融合,催生定州越来越多的新增长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了新引擎。
“文化是社会的粘合剂,文明是城市的名片”
傍晚的贡院广场,市民在百年古槐下观赏定州秧歌戏;24小时智慧书房里,青年创业者查阅着最新资料。这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场景,源于定州构建的“十分钟品质文化圈”。近三年新建文化礼堂87个、城市书房12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文化场馆年服务群众超300万人次,不知不觉中,文化的种子在人们心中发芽生长。
在定州的文化逆袭中,贯通传统与现代,融通文化与经济,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人文经济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生相长的“大文章”。
定州市中心实验小学的小小解说员在学习解说。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河北定州中学的学生们在演奏子位吹歌。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定州市中心实验小学校长王亚红说,“现在很多外地人到我们定州来旅游参观,这让我们特别自豪,觉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有时候我们就看到家长来接孩子,俩人在路口碰上了,都相互礼让,说你先过,感觉特别好。”王亚红说,“文化这种东西,是潜移默化影响人、塑造人。”
在河北定州中学图书馆里,师生收集编纂的定州文化集锦书籍多种多样,编写乡土文化读本,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厚植思政课底蕴。
“作为定州学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使命与情怀。学生们自踏入校园起,便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深入探寻家乡的历史脉络,学习先辈们在定州这片土地上拼搏奋进的故事,体悟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定州中学党委书记丁建勇说。
“大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城市的声誉。有一次,有外地游客背着包,找一个司机问路。因游客去的地方正好顺路,司机干脆说我直接拉你过去吧,非常热情。”定州市宣传部门的同志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
文化浸润,虽看不见斑驳陆离的色彩,摸不着具体可感的质地,却拥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强大力量。它宛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悄然渗透进生活的每一处缝隙,塑造着城市的性格。
河北省定州市城区鸟瞰。人民网记者 周博摄
文明素质的高度,反映城市的温度。热情好客的定州市民,热情周到的服务人员,都让游客感受到了定州的诚意。从游客的“痛点”出发,以游客的“爽点”为着力点,定州成功地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让越来越多的游客不仅愿意来,还愿意留下来,深入体验这座城市的魅力。
远处,高耸入云的定州塔,蓝天白云之下,越发秀丽挺拔。华灯初上,崇文街的夜市,仿若璀璨繁星簌簌坠落人间,刹那间点亮了城市的夜幕。
定州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风华的城市,宛如一部厚重史书在烟火缭绕中翻开崭新一页。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原小县城,变身为备受瞩目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通过挖掘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文旅发展模式,定州实现了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逆袭之路。
未来,定州还将继续探索,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