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燕赵观察室》系列报道

胡麒牧:钢铁智能化转型,河北样本彰显关键价值

朱延生
2025年03月24日15:51 |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小字号

2025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诸多关乎经济发展与产业变革的政策举措备受关注。其中,“人工智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成为热点话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这一趋势将如何重塑钢铁产业格局?为此,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探寻钢铁行业的发展新路径。

智能化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被寄予厚望。当前,钢铁产业面临需求低迷的困境,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本高,业务和管理模式与智能化底座的契合也存在问题。

不过,像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带来了转机。胡麒牧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降低了钢铁行业转型的软硬件成本,给行业转型带来希望。但要将通用大模型转化为行业级专业大模型,各钢厂还需利用内部数据进行再训练,以匹配自身业务和管理模式。

不过在胡麒牧看来,目前,虽然钢铁企业已开始在办公环节接入相关技术,处理文字工作、提供流程指导和优化建议,但距离全流程融入生产经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胡麒牧表示,对于河北这个钢铁产业大省而言,智能化转型的进程备受关注。河北钢铁产业与华为、腾讯、阿里等都有合作,着手推进智能化改造。然而,目前可能仍处于初级阶段,虽搭建了一些智能化场景,但尚未实现全流程贯通。

高端化发展:人工智能助力破局

在钢铁行业高端化发展方面,人工智能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国钢铁产业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部分高端钢材仍需进口。人工智能能够将市场需求信号及时反馈到生产端,助力钢厂依据客户定制研发生产。并且,它还能整合分散的小需求,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共性需求,让钢厂更有动力进行研发并实现盈利。

胡麒牧认为,人才短缺是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的一大阻碍,河北也不例外。对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要改变传统产业的刻板印象,通过数字化改造,将其转变为数据密集型产业,吸引高端人才;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利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的研发实验室和人才队伍,开展远程合作;借助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优势,在北京周边设立产业园,吸引人才、助力产业发展。

2025年趋势展望:绿色与智能并行

展望2025年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胡麒牧表示,绿色化和智能化仍是主线。在绿色化方面,尽管全国钢厂低碳改造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钢铁产业碳排放量大,相关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头部钢厂也在不断探索减排工艺,不过新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还面临成本控制的难题。在智能化方面,借助新技术发布的契机,钢厂智能化改造有望大规模推进,这将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适应性,推动产业高端化升级。

从需求端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房地产市场、安排中长期国债,地方政府基建和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有望稳定或回暖钢铁需求。同时,制造业升级也将增加对高端材料的需求,缓解前几年供需严重失衡的状况。但钢铁产业供需关系的逆转并非易事,还需上下游产业协同配合,控制矿成本、能源成本等,才能实现钢铁产业的良好发展。

采访的最后,胡麒牧提出,钢铁行业正站在智能化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河北钢铁产业的探索实践,为整个行业提供了重要样本。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下,钢铁行业未来充满机遇与挑战,其发展走向值得持续关注。

(责编:林福盛、付兆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