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汇聚科研力量推进旱碱麦精深加工
沧州汇聚科研力量推进旱碱麦精深加工
深研旱碱麦 创制新美食
近日,河北银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食品加工车间用旱碱麦面粉为原料制作面花。(本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10月19日下午,沧州市北航科技园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位于二楼的实验室内,飘散着缕缕麦香,几个用沧麦6005、捷麦19、捷麦20等不同品种旱碱麦面粉以及搭配旱碱麦麦麸与高筋面粉烤制的面包新鲜出炉。“做面包一般用高筋面粉。我们通过对不同旱碱麦面粉做成的食品进行对比分析,从理化指标到口感,筛选出最佳的原料与成品匹配方案。”旱碱麦加工与制品创新研发中心副研究员李明说,研究院正全力推进多元化旱碱麦面制品的研发。
今年7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正式挂牌运行,成为河北省首家中央直属科研单位三级机构。研究院由沧州市政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承建,开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助力沧州市乃至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提档升级。
研究院下设6个研发中心,其中就包括旱碱麦加工与制品创新研发中心。该中心围绕旱碱麦全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旱碱麦加工全过程,构建旱碱麦加工标准化体系。同时,进行融合技术应用和示范,推广方便、即食、营养预制主食产品创制及智能化生产线集成应用,推动旱碱麦加工制品产品特征化、品质数字化、商品品牌化,促进旱碱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研究院成立以来,我们主要开展了旱碱麦独特品质挖掘、地方特色面制品品质提升以及营养健康面制品开发等工作。”研究院副院长郭波莉是旱碱麦加工与制品创新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她告诉记者,研究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旱碱麦加工团队发布了研究成果。经过对沧州市2021年度和2022年度种植的不同地域的7个旱碱麦品种进行品质分析,该团队初步得出沧州旱碱麦籽粒平均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分别比普通地小麦高2.66%、8.67%的结论,其粉质特性的稳定时间也显著高于普通地小麦,在精深加工领域拥有独特优势。团队今年又采集了10余个旱碱麦品种,继续分析挖掘其品质特性。
“在旱碱麦的加工增值方面,我们主要围绕地方特色面制品品质提升与生产线的提档升级,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攻关。”郭波莉介绍,针对目前旱碱麦产品单一、加工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低等问题,研究院开展了旱碱麦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他们深入企业调研发现,一些旱碱麦食品生产企业受到不少问题的困扰,比如,当地的面花生产企业主要存在原料质量不稳定、货架期短等问题;旱碱麦挂面生产企业主要存在断条率高、烘干能耗高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科技的力量去解决。
下一步,研究院将安排科研人员到加工企业蹲点,实打实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不了货架期短的问题,再好的旱碱麦美食也走不远。”郭波莉认为,成熟的技术方案也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不断地试验,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在成果展厅,有一片专门展示功能食品的区域。
“我们还在研究如何让高膳食纤维食品更可口。”郭波莉告诉记者,旱碱麦精深加工的另一个方向,是让旱碱麦面制品更加营养健康,这也是研究院重点开展的工作之一。把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加进去,打造旱碱麦面制品新美食,也有利于提高旱碱麦的附加值。创新中心正对旱碱麦副产物如麸皮、麦胚等进行酶法改性、稳态化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旱碱麦系列营养健康产品。
记者从沧州市有关部门获悉,今年沧州市在盐碱地推广种植旱碱麦超过100万亩,并选育出一批耐盐碱、高产量的旱碱麦品种。
“农产品加工作为一个中间环节,一头连着一产,一头连着三产。我们将通过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旱碱麦高值化利用,助力实现‘一粒麦振兴一个产业’的目标。”郭波莉说。(记者张岚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