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安新区——
“管廊建设,创新让安全更有保障”(新春走基层)

“对接!”
新年伊始,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在施工人员的指挥下,55米长的架廊机横向移动,将管廊构件“严丝合缝”拼在一起。
“像不像搭积木?”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投资战略部负责人王斐打趣道。实际上,每节构件都有13米长、8米宽、4米多高,重量超百吨。
地下综合管廊,被称作雄安新区的地下“大动脉”。“与以往先挖地基后浇筑不同,雄安新区首创长节段、大吨位装配式综合管廊施工技术。管廊构件先在工厂预制好,再运到现场架设,实现挖地基和浇筑并行施工,工时比过去缩短1/3。”王斐介绍。
雄安新区地下综合管廊断面分为两至六舱不等,标准为四舱,集纳了水、电、气、暖、网等城市运转的基础管线。建成投用后,“抬头电线、低头井盖”“马路拉链”等问题将不会出现。
截至2022年底,雄安新区已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36公里,投运里程92.4公里。
走进容西片区豪丹街综合管廊,智慧化运维管理令人称赞。
监控中心远程操控,液压装置启动,井盖缓缓打开,运维人员李小亮下井巡检。舱内,遍布摄像头、氧气传感器等智能设备。
“每30米设一组沉降传感器,每100米装一组摄像头,每200米装一个氧气和温湿度传感器。”李小亮如数家珍,“管廊建设,创新让安全更有保障。通过物联网系统,数以千计的舱内传感设备与监控中心互联,24小时全方位监控。”
雄安新区在国内首次建设覆盖综合管廊的物联网感知体系,搭建管廊综合运维平台。监控人员可实时管理舱内安全防范、火灾自动报警、可燃气体探测报警、通信等各类智能化系统设备,保障运行安全。投运里程达12.7公里的容西片区综合管廊,全部运维人员仅12人。
“一张图可管全网。”巡检工作完成后,李小亮回到监控中心,打开电脑上的管廊3D模拟图,“这是豪丹街分区,管廊内舱室所有的传感器、摄像头等都能在图中显示,点开后便弹出实时监测参数,一目了然。”
按照规划,雄安新区将建设“干线—支线”两级综合管廊,总长300公里,营造智慧、绿色、安全的市政环境,筑牢“千年大计”城市发展基础。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5日 0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廊坊:抢抓机遇 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
- 思想之旗引领航向,新征程上开启新篇。回眸2022,河北实干笃行,不负人民。奥运健儿在“雪如意”赛场一飞冲天,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见证奇迹;石家庄至北京实现了1小时通达,“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初步成型;数字经济规模达1.39万亿元,科技强省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找准党中央战略部署与河北实际的结合点,1月3日起,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北频道、人民网河北频道共同推出“特别策划·词说燕赵——回眸2022系列报道”。报道针对河北十一地市及两个省直管市,用一个关键词盘点一地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亮点。 今天的报道关注廊坊,关键词为:协同发展。…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