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保定技师学院探索中德合作项目 “双元制”培养工匠人才

2022年08月16日17:38 |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保定8月16日电 8月12日上午10时,在保定技师学院电工实训车间,2019级中德班学生葛紫藤,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河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进行模拟训练。

葛紫藤所在的中德班就是保定技师学院中德合作办学特色项目,是河北省技工教育国际化合作的首次尝试。

为深化特色办学,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2018年,保定技师学院首期“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实验班”(简称中德班)面对应届初中毕业生正式开班,学制为5年。截至目前,已经连续招生4年,目前在校生人数163人,为雄安新区、中德产业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双元制”教学模式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德班开展以来,保定技师学院引入德国教学大纲,德企校共同开发本土化“双元制”课程体系,培养能够采用双元制模式进行教学和鉴定考核的专业师资,学生毕业时,可按照德国标准进行考核,考取德国机电一体化工证书,同时考取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的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了高薪就业的更有利条件。

“德方提供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本地企业与学校实际,‘德企校’共同开发本土化‘双元制’课程体系。所谓‘双元’就是指学校和企业。”据保定技师学院院长崔欣介绍,在中德班的教学过程中,德国专家利用云平台进行监督授课与教学指导,双方建立中德班的微信群,随时分享学生每天上课情况,并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随时向德国专家请教。

2019年暑假,保定技师学院选派了5名机械专业教师、5名电气专业教师、1名信息技术教师和2名管理教师组成的13人团队赴德国进行了为期28天的“双元制”教学研修与访学。“我们以学生身份实际参与到德国‘双元制’的教学环节,经历了原汁原味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对德国的‘双元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也有了更多思考。”保定技师学院教务处处长崔志锋说。

优质的师资团队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高品质。任课教师主动更新教学理念,激发教学热情,利用课余时间研究教学项目;相关专业教师主动成立备课小组,每周组织集体备课,对相关教学内容研讨,理论课与实习课相配合,理论课之间互相配合,所有授课围绕教学模块,互相衔接。各科教师编写工作页,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授课,课堂效果非常好,并主动在其他任课班级推广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辐射效果。

理论实践结合 让课堂“活”起来

在中德班教室,学生的座位不是一排一排的,而是围成一圈,学生们踊跃提问,一起来完成讨论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另外,中德班的教学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每天都有理论课和实践课。

“从第一课起,我们就开始了一种和中学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第一届中德班学生姚嘉伟坦言,我们用的是德国的课程大纲,所有的学习都要求我们完成每项工作任务,从最简单的启瓶器到复杂的打孔机,直到最后独立完成一整套机电一体化系统。

“长期以来,中德班都是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保定技师学院院长助理齐新英介绍,中德班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安排到企业参观、实训学习等,逐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打造闪亮名片 输送工匠型人才

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保定技师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按学习领域划分,对接企业标准和岗位要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开发了本土化课程体系,经过不断运行与改进,教师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做到了主动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工作计划、自我展示等教学环节,明显提升了学生的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今年6月,19级45名学生按德国标准参加了毕业考试第一部分,44名同学合格,合格率97.8%;18级25名学生参加了毕业考试第二部分,合格率100%,全部拿到了德国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证书。除此之外,“双元制”教育模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很好衔接。今年18级11名学生进入军工和高新企业核心技术岗位,包括凌云中央研究院、长峰金鼎等企业,9名学生入职德企,5名学生以技术兵待应征入伍。

崔欣称,保定技师学院将用心做职业教育,用实际行动诠释技工教育对经济发展特有的支撑作用,更好地服务本地经济,为更多的高端企业能够落地保定、为雄安新区的研发转化搭建一个高技能人才支撑的平台。(牛琪)

(责编:方童、付兆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
  • 常怀"赶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 探馆vlog:走进保定博物馆、美术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