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名县:筑牢防汛抗灾的“铜墙铁壁”

辛丑初秋,盛夏的酷暑还未散去,大名县漳、卫河畔百里长堤,到处可见飘扬着的鲜红党旗。随着汛情稳定,大名县5个乡镇37个村庄两万多名群众开始有序返乡,逐人进行核酸检测,有序投入灾后重建工作……
进入主汛期以来,大名县降雨量持续加大,7月20日-8月3日累计降水量162毫米。受上游持续强降雨影响,7月23日,漳河上游岳城水库开闸放水,流入大名县域最大行洪流量450立方米每秒,7月25日卫河行洪流量达947立方米每秒,漳河、卫河水位上涨,加上漳河与卫河行洪交汇处形成倒灌,大名县5个乡镇37个行政村处于危险之中,漳河下游13个村庄相继被淹。
织密防控体系,筑牢防汛铁网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千百年来哺育了无数英才豪杰和志士名流的卫运河河流湍急,眼看部分堤段河水即将漫堤。“报告指挥部,卫河目前行洪量是900立方米每秒”“请你们密切关注水情,随时报告,应急抢险组做好全面抢险准备”。7月25日驻守在卫河左堤的巡堤人员和指挥部及时报告水情。
人心齐,泰山移。面对异常严峻的防汛形势,邯郸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汛情和漳、卫河两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主要领导来到大堤,深入一线,查险情、作部署。
8月5日,龙王庙镇东曹口村支部书记李海涛正在搬运沙袋储备防汛物资。 大名县委宣传部供图
大名县秉持“防胜于救”的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1+4+12+N”指挥体系,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任政委、指挥长,充实完善指挥部内部架构,设立综合协调、技术指导保障、应急抢险等专项工作组,政委、指挥长每天上堤“一岸三查”,第一副指挥长、常务副指挥长常驻指挥部,其他县党政班子成员轮流坐班,24小时不间断应急值守。
大名县在漳河、卫河“两河四岸”设立了4个一线指挥部,11名县级领导带队坐镇指挥。在150公里的漳、卫河堤岸线上设立了12个前沿指挥点,邀请水利部海委、市水利局专家会同县水利、河务、应急等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分3个技术指导组驻堤指导险情、险点排查,实时关注掌握河南境内行洪和岳城水库泄洪趋势,精准研判可能导致的流量水位变化,及时调整应对措施,确保工作有方向、防汛有重点、排险有举措。由村级巡防队、县直单位工作队组成的战斗小组,101个沿线村庄组建了巡防队,59个县直单位派出工作队,5400多名干部群众全天候不间断驻堤巡查,日夜坚守一线,滚动排查隐患,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全县干部群众不懈奋战,实现了无人员伤亡、无重大险情、少财产损失的“两无一少”目标,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大名县财政投入经费700余万元采购了各类防汛救灾物资和设备,在险工险段等重点部位,投放木桩3000根、编织袋50万条、铁丝20吨、救生衣及救生圈2000套、土工布60卷等应急抢险物资,征用和投入勾机、三马车、铲车、储备发电机、抽水泵、橡皮艇等机械力量,确保调令来、马上走、及时到。同时为4个分指挥部、12个指挥点及巡堤查险人员和安置群众提供帐篷200多个,配备充足的生活用品和雨具用品,每天发放米、面、油、蔬菜、方便面、面包、矿泉水等食品,确保一线干部群众安心防汛。
强化巡堤防范,确保堤稳人安
“大堤在,家才在。”“洪水不退、坚决不回。”这是大名县一位00后小伙子李彤阳和父亲李海涛之间的约定。汛情以来,这对父子一直肩并肩奋战在防汛一线,被誉为“防汛父子兵”。父亲李海涛是龙王庙镇东曹口村党支部书记,儿子李彤阳是一名即将步入大三的学生。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李海涛迅速组织成立防汛分队,全方位展开巡堤和排查,放假在家的李彤阳也当仁不让地加入了“战队”,有任务一起上,有困难一起扛,父子俩约定,困难面前不低头、连续作战不后退。在卫河大堤上,他们当先锋、打头阵、挑重担,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在大街镇前东门口村,由村干部和志愿者组成的志愿小分队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沙袋,不间断开展巡堤排查。这支队伍平均年龄超过50岁,他们坚持一守,二勤,三心。坚持24小时值守;勤走、勤看;耐心、细心、责任心。守护好大堤,守护好家。
8月3日,大街镇李庄村李喜河正在全面排查大堤护坡有无渗漏现象。 大名县委宣传部供图
大街镇李庄村党支部书记金秀娥舍“小家”顾“大家”,全家总动员,加入最美逆行队伍。金秀娥告诉记者,“在接到通知的第一时间,迅速组织两委成员成立防汛护堤工作小组,动员组织村里干部群众参与到防汛巡查工作,全面排查大堤、涵洞等险工险段,积极劝阻围观群众,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在看到家乡发生水灾时,远在廊坊做生意的金秀娥的丈夫李喜河和儿子坐不住了,父子俩放下了手中生意,一同回到家里,主动参与到防汛工作中来,做金秀娥的坚强后盾。
“实在扛不住了就在河堤上打个盹,我们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崔会芝说。在卫河左堤红庙乡西横堤村,有一支特别的防汛队伍——由中老年妇女组成的“阿姨团”,“洪水来了,都没心思跳广场舞,防洪护堤,全村在行动,作为一份子,我们也组织起来尽一份力。”扛沙袋,巡河巡堤,她们用实际行动为村里防汛抗洪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该县漳、卫两河四堤沿线12个乡镇、1000余名干部,143个村级基层党组织、2000余名党员、2000名群众身穿红马甲,在防汛一线筑牢了“红色堤坝”。坚持“立足于防、着眼于查、落实于改”,大名县常态巡查每天提高河堤迎水坡、背水坡巡查频次,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处理。先后对漳河、卫河10处险工险段进行排查复查、重新加固,对排查出的17处大小险情,坚持“一险一案”及时进行了科学处置,消除了潜在隐患。7月28日晚,巡防队员在卫河左堤黄庄村段巡堤时发现堤顶出现一条长38米、宽2毫米的裂纹,立即上报,经专家研判、集体会商,采取了交通限行、加固大堤内侧根部堤防等措施,动用900余人、大型机械25台,连续鏖战16个小时,完成了加固任务,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
该县抽调300名公安干警、交警,到重要路口、桥梁等55处关键部位执勤值守,严防群众钓鱼、戏水等危险行为,对在河滩地种有农作物的群众,不间断提醒监管,在河渠沿岸以及农村坑塘、积水低洼处,密集设立警示牌,危险地段拉起警戒线。所有农村大喇叭、乡镇和部门宣传车全部启用,并通过电视、广播、网站、自媒体等平台不间断发布信息,教育引导群众远离河渠、坑塘,确保自身安全。
科学转移避险,确保群众安全
岳城水库持续泄洪造成漳河水位的不断升高,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7月28日,大名县对漳河河道内5个乡镇37个村庄群众(6606户、24717人)进行分期分批转移。2万多人大转移!时间紧、任务重。该县启用网格化管理模式,明确转移责任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每名工作人员分包10至15户,一家一家排查、一户一户动员、不落一人劝离。做好运输车辆调配、沿线交通疏导、安置场所准备以及各类生活必需品发放,确保转移群众有干净水喝、有饭吃、有房住,做到“不丢一村、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来自万堤镇孙村的转移安置群众许建华说,“安全有保障,生活有希望,吃的住的都挺好。”在大名县第三中学杨桥校区安置点,住着万堤镇4个村12户37人,饮食上荤素搭配,一日三餐不重样。同时为小朋友配备志愿者辅导作业,提供生活用品,床垫被子等,确保大家吃得上饭,吃得好饭,住的安心。
8月6日下午,随着洪水逐渐退去。大名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科学研判,下达3号指令,为严防洪水过后出现“大疫”,聘请专业消杀队伍,按照科学防疫标准,对漳卫河两岸130公里沿岸高密度绿植、坑塘低洼积水和24个村庄进行彻底、全面、科学消杀,保群众居住环境安全;对转移村的供电、供水、供气逐户进行安全检查,严防意外事故发生。又经过专家分析研判,安排卫健部门为所有转移群众进行2次全员核酸检测,进行疫情防控知识教育,引导群众居家生活。
这次洪涝转移,由于前期调研、动员充分,村民几乎没有什么损失。万堤镇俊景养殖场5万只鸡提前转移到附近的黄金堤乡,还有几户养殖的猪、牛、羊等在7月26日夜已分别转移到大街镇、大名镇、杨桥镇等周边闲置养殖场。万堤镇主要农产品是大蒜,村民刚收了大蒜,还需晾晒。镇里安排留守党员专人负责,晴天定时晾晒,雨天盖上苫布,每天还把看护的视频发给到微信群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五得利捐助200万元、公牛电缆捐赠100万元……县内乡贤企业纷纷送来救灾物资,接收社会捐赠资金470万元,防汛救灾编织袋15.3万条,蔬菜1万斤,矿泉水、方便面、雨衣、救生圈等物资万余箱(件)。一箱箱暖心的物资、一次次贴心的问候,“慰”出了真情、“问”出了真需、送上了真意,让奋战在防汛一线的人员切实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这一切,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防汛抗洪这场硬仗的伟大力量。
眼下,“七下八上”主汛期即将结束。流淌千年的漳卫河依旧滋润着这片热土。大名县干部群众经历了这次“洗礼”,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铆足了干劲,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阔步前进。(冯军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