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技”吳橋︱“筑”一座雜技的“文化方舟”

視頻制作:滄州廣播電視台
“運河畔起雜技堂,九秩畝間藏舊章。千年絕藝承今古,四海賓朋共賞光。”當吳橋雜技博物館的輪廓在大運河畔逐漸清晰,河北滄州吳橋雜技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閆岩的腳步,仍每天穿梭於這座佔地99畝的建筑群中。從一紙藍圖到主體落成,從資料征集到科技布展,她既是這座“雜技活態檔案館”的見証者,更是千年雜技文化的“擺渡人”。
吳橋雜技博物館作為一座總建筑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專題場館,即將在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期間,以“吳橋雜技文化藝術展”和“大運河非遺聯展”的姿態迎接各界嘉賓。這一切的背后,凝聚著閆岩與眾多吳橋人多年的執念——“在吳橋建一座雜技博物館,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
早年間,閆岩便帶領團隊為博物館的建設多方奔走:他們四處征集老道具、深入挖掘技藝背后的故事、整理散落的雜技資料。“我們一直有個夢想,要把吳橋博大精深的雜技文化,完完整整地展示給世人。”在她眼中,這座博物館從來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吳橋雜技不只是吳橋的,更是河北的、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而博物館,正是讓這份文化跨越地域與時空的橋梁。
為了讓千年雜技“活”起來,閆岩和團隊在布展中注入了大量巧思。他們以科技為非遺賦能:讓明代《明憲宗行樂圖》中的雜技人物“動”起來,使觀眾能夠沉浸式感受古代雜技的熱鬧場面﹔在雜技民俗展區設置互動體驗環節,年輕人可以點播內容、深入了解﹔就連雜技行話“春典”,也被收錄進多媒體系統,讓游客們能以“雜技角色”的視角,觸摸技藝背后的深厚內涵。
如今的閆岩,早已將博物館建設從“工作”轉變為“事業”。館內征集來的每一件實物,她都希望挖掘出更多幕后故事﹔聯系上的每一位雜技名人后代,在她眼中都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拼圖”。“博物館開起來只是開始,我們要不斷補充內容。能展示的,要讓中外嘉賓看見﹔暫時展示不了的,就用於學術研究。一定要把這些文化遺產留給后代,傳承下去。”閆岩說。
當大運河的水靜靜流過博物館前,這座正在不斷成長的“文化方舟”,正承載著吳橋雜技的千年記憶,也承載著閆岩與團隊的堅守——讓非遺走進大眾,讓世界看見中國雜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人民網河北頻道
滄州市委宣傳部
滄州廣播電視台
聯合出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