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圍場:多彩活動繁榮城鄉“夜經濟”

從流動無序的地攤到規范集約的“夜市”,從夜晚寂靜的鄉村廣場到活力滿滿的活動現場,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欣欣向榮的“夜經濟”,不僅持續升騰著城鄉“人間煙火”,更在激發市場經濟活力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個夏天,該縣將地方文化、旅游業態、特色美食和休閑娛樂等元素相融合,打造了別具一格的城鄉創意活動和消費場景,為廣大游客和居民提供了豐富的夜生活選擇,同時也為群眾就業和促進增收開辟了新路徑。
濱河路夜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縣城“煙火氣”的升級版
8月1日,以“分時利用、功能切換”方式全新規劃的濱河路夜市火熱開市。白天,濱河路讓群眾出行更方便﹔夜晚,則迅速變為夜市一條街,成為縣城的夜經濟活躍區。
夜幕降臨,夜市現場人潮涌動,小吃攤位香氣扑鼻,市民游客駐足尋味、品鮮、相聚。來自北京的游客唐先生正是其中一員,他與家人在夜市點上一碗土豆粉、一份粗糧煎餅、幾樣燒烤串邊吃邊逛。在他看來,遠離繁華大城市的喧囂,感受寧靜小縣城的熱鬧,這份獨特的寬鬆與自由,正是具象化的幸福感。
不僅游客體驗感拉滿,當地居民同樣頻頻“點贊”。相比於過去,夜市將以往分散在商場、超市附近的地攤、小吃、手工藝品銷售等多元業態集合於一體,增加街頭巷尾的熱鬧氛圍,減少雜亂無序的經營亂象,既滿足市民需求,又形成消費集聚效應。
臨街一頭,綜合執法服務窗口的“公平秤”格外引人注目。“這可不是擺樣子,如果認為分量不夠,可以到公平秤上復稱,真正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夜市內一位水果經營戶介紹,公平秤除了體現買賣交易的公平監督,背后也彰顯著管理者的公平監管。
“夜市以標線方式劃設攤位178個,所有攤位每半年通過公開抽簽決定,杜絕霸佔黃金地段。”塞罕壩綜合執法大隊隊長劉慶國介紹,對於經營者而言,徹底擺脫了以往搶佔位置、佔道經營帶來的煩惱,攤主再也不用“打游擊”,反而自覺主動接受管理。
不僅規范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也迅速跟上,執法部門統籌人員力量,變“管理者”為“服務者”,動態疏導交通、定時清運垃圾、維護現場秩序……每個環節無不彰顯包容開放的治理溫度。
從白天車流到夜晚人流的騰挪轉換,背后正是當地下足“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管理的體現。這樣的夜市,為更多商販提供了低風險創業機會,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閑場景,更繁榮了商業氛圍,拉動了消費活力。開市半個月,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光顧品鑒、消費體驗,營業額突破200萬元。
濱河路夜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鄉村“農家樂”的創意款
在農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圍場將目光放在空曠的鄉村廣場,把曾經承載大眾記憶的夜間露天電影、地方大戲變成十裡畫廊森林音樂季、牛文化美食節等系列創意活動。
在被稱為“塞罕壩下第一村”的哈裡哈鎮八十三號村休閑廣場,當地以“文化演繹+鄉村美食+土特產推介”為主題,打造的十裡畫廊森林音樂季正在火爆上演。
“活動太棒啦!既有文藝的調性,又有市井的熱鬧,真是不虛此行。”8月10日,來自山東的游客馬先生一家對活動大加贊賞,當晚現場觀眾超2000人次打卡體驗。
談起緣何打造森林音樂季,該鎮黨委書記李樹軍介紹,以前八十三號村只是游客往來塞罕壩的途經點,今年全新打造森林宿集、哈裡哈林場大食堂等業態,與周邊星空圖書館、靈芝仙谷等景點有機聯動,形成新的旅游目的地,承載力和吸引力大幅提升。
眼看游客越來越多,如何滿足游客夜游需求成為當務之急,在林海包裹中舉辦音樂季的想法隨之而出。
僅僅是舉辦音樂演繹過於單調,為了讓活動發揮最大功能,當地創新打造兼具互動性和體驗感的夜游體系。現場設置三大分區,演繹區以森林、星空為背景,推出音樂盛宴、篝火體驗,讓觀眾盡享激情狂歡﹔美食區提供手工土豆粉和牛漢堡等非遺小吃和民族風味,滿足美食愛好者的味蕾﹔展銷區售賣源自林間的靈芝孢子粉、米炒黃芪茶等生態好產品,填滿游客后備箱。
對於八十三號村而言,這絕對稱得上潑天流量。八十三號村黨支部書記戴立軍介紹,在這舉辦森林音樂季,半個月累計吸引游客3萬余人,民宿客房入住率提升60%以上,同時吸引本地居民從事夜市經濟增加收入,帶動村集體增收3萬余元,拉動整體消費近350萬元。
瞄准夜經濟不隻八十三號村,距離縣城相對較近的棋盤山鎮二十九號村,村黨支部自發組織的牛文化美食節已經連續舉辦一個多月,每天傍晚廣場上的牛骨香和歡笑聲讓整個村子生機勃勃。
牛產業本就是當地的錢袋子,鎮內擁有華北最大的牛交易市場,年交易量12萬頭左右。如今,村裡現場烹飪大鐵燉牛骨、炭烤牛骨髓等舌尖上的美味,讓賣活牛的老營生變成品牛味的新花樣,每天營業額在2萬元以上。
像類似這樣的夜經濟活動還有很多,以手工粉為媒的粉條盛宴、充滿鄉土味道的香瓜節……這些活動不僅吸引人氣、滿足廣大游客和村民休閑娛樂需要,也讓消費因多層次供給而充滿韌性,帶動實現富民增收。
農民“豐收季”的致富經
時下,正是豐收的季節,圍場廣袤的鄉村大地上處處瓜果飄香,一場以“鄉鎮聯合辦展、村級自發參與”方式舉辦的“木蘭圍場豐收季”在縣城夜間鬧市廣場火熱開啟。
傍晚時分,廣場人群熙熙攘攘,活動現場熱鬧非凡,更像是打開了地方特產盲盒,草莓西紅柿、鬆間馬鈴薯、田園雜糧餅……極富特色的“土特產”讓消費者驚喜連連。
濱河路夜市現場,農戶正在推銷土特產。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活動以集市小鋪的形式推介極具辨識度的特色農產品,讓市民游客品嘗到更加濃郁的鄉村味道,持續放大品牌效應。”朝陽灣鎮黨委書記羅奇成介紹,其所在的鎮有11個村級黨組織都自發組團參展,推介本地生態好物。
在草莓西紅柿攤位前,村干部已悄然變為村貨銷售員,正向前來購買的顧客講解品質及價格,圍場“優柿”品牌頗受消費者青睞,紛紛拿起手機掃碼付款購買,平均每天銷售300斤左右。
“近幾年村裡西紅柿冷棚種植面積發展到5000余畝,參加豐收季活動不僅能銷售農產品,還能展示西紅柿產業的發展機遇,推動生態產品走向更大市場。”該縣朝陽灣鎮邊牆村黨支部書記段連瑞介紹,通過現場展示進一步擴大產品知名度,吸引農業企業投資,延長西紅柿產業鏈。
值得一提的是,豐收季展銷的產品可不僅隻有農產品,還有農民對產品二次加工的探索,西紅柿被制成番茄汁、香瓜變身棒打香瓜汁……看似不起眼的產品背后,蘊含的是當地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積極實踐。
近兩年,當地主動求變,自覺摒棄路徑依賴,以工業化思維推動農業產業化,大力實施延鏈補鏈強鏈行動,加快農業一產向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業二產轉換。
從種植林下仿野生靈芝,到生產靈芝高附加值衍生產品,靈芝孢子油每斤價格可達3.8萬元﹔從種植黃芪等道地藥材,到炮制米炒黃芪養生茶,黃芪價格飆升10余倍﹔從採自林間的杏仁,到研制融合南北文化的爆款陳皮杏仁露……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變身包裝精美、口味多樣的休閑食品暢銷全國市場,圍場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