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達830萬畝

林下種植讓沃土生金 林下養殖促生態循環
河北省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達830萬畝
森林是集水庫、糧庫、錢庫、碳庫於一身的大寶庫。近年來,河北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全省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達830萬畝,年產值21億元。
立足林草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需求,河北省將林下經濟納入林草產業發展重點領域,科學規劃林下經濟產業布局,指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多種模式林下經營,深度挖掘林地資源潛力。目前,全省有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3個,初步形成了“燕山—太行山區特色林菌林藥種植區”“冀中南平原林下間作和林下綠色養殖區”“張承冀北山區林下特種養殖區”等森林食物產區。
林下種植讓沃土生金。在邢台,邢台古寨英談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信都區的板栗林下成功實施“南藥北移”,引進種植珍稀藥材金線蓮,創新實施“栗蓮間作”模式,每畝林地增收2萬多元。目前,全省林下種植利用林地面積68.2萬畝。其中,林藥模式利用林地面積23萬畝,主要栽植蒼術、黃芪、黃芩等中藥材﹔林菌模式利用林地面積1.7萬畝,主要種植赤鬆茸、栗蘑等食用菌﹔林糧模式利用林地面積34.6萬畝,主要種植花生、大豆、紅薯等農作物﹔林苗模式利用林地面積3.6萬畝,主要培育白蠟、國槐等種苗﹔其他模式還包括林菜、林果、林草、林花、林茶等。
林下養殖促生態循環。邯鄲市大名縣衛東林場與金泰牧業有限公司合作,探索發展林下鴕鳥養殖,建起鴕鳥繁育基地,帶動周邊100余家農戶投身其中,每隻鴕鳥年均收益可達5000至6000元。目前,全省林下養殖利用林地面積40.7萬畝。其中,林禽模式利用林地面積6.2萬畝,主要養殖雞、鴨等禽類﹔林畜模式利用林地面積2.6萬畝,主要養殖豬、牛、羊等﹔林虫模式利用林地面積30.7萬畝,主要養殖蜜蜂、蚯蚓、金蟬等﹔其他模式還包括以養殖鹿、鴕鳥等為主的林下特種養殖。
採集加工和景觀利用推動農旅深度融合。張家口市崇禮、赤城、蔚縣等地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推出森林康養、森林觀光等特色項目。游客漫步林間,既能享受清新空氣,又能體驗鄉村生活的閑適。目前,全省採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積597.7萬畝,規模佔比達72%。景觀利用林地面積123.6萬畝,年接待游客2100萬人次。
“十四五”以來,河北省利用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5354萬元,支持欠發達國有林場發展苗木基地、林下種植等產業發展。安排省級林業改革發展補助資金3926萬元,支持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建設林下經濟生產基地,發展林藥、林菌、林苗等復合經營模式,示范帶動周邊地區和群眾發展林下經濟。
全省組建多支林下經濟產業專家支撐團隊,深化靶向技術幫扶,推廣“林藥間作”“林菌共生”“林禽循環”等高效復合經營模式,培訓從業人員和基層技術人員2000余人次。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加強合作,重點在品種培育、關鍵技術研發、產后加工等領域開展聯合攻關。以邢台任澤區萬晟秋實農業公司為例,該公司與海南中青智博生態研究院合作種植林下赤鬆茸,每畝年收益達1萬元。
在林下經濟發展中,各地加強聯農帶農,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組織模式,密切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示范帶動、農戶共同參與”的發展格局,帶動農戶穩定增收。贊皇縣蕊源蜂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為蜂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通過訂單式生產,與農戶簽訂有機蜂產品生產合同,明確生產技術標准和質量要求,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帶動全縣11個鄉鎮96個村的1000余戶蜂農增收致富,蜂農年養蜂收入達3萬元以上。(李巍、王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河北“三助工程”破解企業產銷困局
- 營商環境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軟實力”,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在河北這片充滿活力與機遇的土地上,優化營商環境的征程從未停歇。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作為關鍵的職能部門,始終肩負著為經營主體保駕護航、為經濟發展助力添彩的重任。 從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到為企業提供貼心的政策咨詢與指導服務,再到嚴厲打擊各類侵權假冒行為……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以解決經營主體現實需求、提升經營主體實際感受、保障經營主體公平競爭為目標,聚焦五大專項行動,細化21項“小切口”重點舉措,開展市場監管領域“2025助企安商春風系列行動”,為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貢獻市場監管力量。 人民網推出《助企安商春風來 市場監管在行動》系列報道,讓廣大讀者真切感受到河北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與提升,也讓更多的人了解河北市場監管系統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做的工作和發揮的作用。…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