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喚醒農村“沉睡資產”55.9億元
推進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市試點成效顯著
承德喚醒農村“沉睡資產”55.9億元
“35輪競價,9.2萬元成交!”鼠標點擊確認,承德縣頭溝鎮頭道河村黨支部書記王建華盯著屏幕上的最終價格,格外滿意。近日,村裡33畝果園20年經營權,在承德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平台上,從每年5萬元起拍,一路升至9.2萬元,溢價率達84%。
“全程網上操作,公開透明,沒想到溢價這麼多,村集體增收了,大伙兒也心服口服。”王建華說。
自2016年起,承德逐步搭建起以1個市級中心為樞紐、9個縣級中心為支點、覆蓋全市207個鄉鎮2454個村的N個鄉村服務站點的“1+9+N”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台網絡。“所有交易流程‘上網’是關鍵。”承德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負責人宋鑫磊介紹,平台實現了信息發布、資料審核、網絡競價、電子檔案、網上出証等全流程線上服務。“交易賬目清晰可查、過程陽光透明,村集體增收節支,群眾心裡也亮堂。”宋鑫磊說,為確保交易安全,平台還設置了風險保証金制度,存入專用賬戶,為村集體利益加裝“安全閥”。
“確保交易規范、高效、各方權益有保障,我們下了‘笨功夫’。”宋鑫磊說,他們編制完成了《承德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文書匯編》,涵蓋機構建設、交易資料、操作細則等193項內容,涉及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集體經營性資產、建設項目招標等13大類交易服務。
這套以市級管理辦法為支撐、縣級實施辦法為基礎、中心規范文書為框架的制度體系,為農村產權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截至目前,承德累計完成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鑒証業務5421宗,成交額55.9億元。一筆筆沉睡的土地、山林、設施等資產,在規范交易中煥發出新的價值。
交易平台的作用,不僅在於盤活資產,更在於賦能發展。對此,圍場禾興高原薯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棟深有體會。他的公司投資5000余萬元建起3座現代化馬鈴薯儲庫,但因土地是租賃的,地上建筑沒有產權証,“身價不菲”的儲庫長期無法作為抵押物融資。“每到收購季需要流動資金時就頭疼。”李棟說。
轉機出現在2023年。李棟通過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提出申請,金融機構核實評估儲庫價值,辦理了《農村產權抵押登記証書》。“短短5天,430萬元貸款就到賬了。”李棟說。
為喚醒更多“沉睡資產”,承德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聯合自然資源、農業農村、金融機構等,建立“信用+多種生態資源資產經營權抵押貸款”制度,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截至目前,全市共辦理此類抵押貸款37筆,金額2558萬元,初步形成了“產權交易+交易鑒証+抵押登記+融資擔保”的為農服務集成模式。
承德在盤活農村資源資產上的系統性探索,獲得了認可。2023年11月,承德市被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委聯合列為全國33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市試點之一。前不久,在全國農村改革試點區辦公室編寫的《農村產權流轉規范試點成果選編》中,承德在體系建設、制度建設、風險防控、金融服務、政策支持等五個方面的經驗做法成功入選。(記者陳寶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