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冷鏈!“河北淨菜”新鮮進京

夜間,滿載著“河北淨菜”的貨車行駛在進京路上。(本報資料片)本報記者 張昊攝
7月2日凌晨2時,河北省固安縣彭村鄉彭村中街村附近的田野裡,靜得只能聽見微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
2時50分,一道刺眼的車燈光束劃破黑暗。村南的河北興蘆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蘆農業公司”)廠區內,一輛京牌大型冷鏈運輸車穩穩停在公司成品庫的出庫口。
成品庫大門打開,記者身穿夏裝踏入約200平方米的成品庫,寒氣瞬間穿透衣物。庫內溫度計顯示:2℃。
倉庫裡,冷白色的燈光下,一箱箱分裝好的淨菜有序擺放:翠綠的圓白菜絲、深紫的甘藍絲、橙黃相間的紅薯金瓜混合塊……每一袋淨菜包裝上,都清晰標注著生產日期、保質期及貯存方法。特別是一包包的山藥段,外包裝已被抽成真空,最大程度鎖住了新鮮。
3時整,車廂內溫度降到4℃。冷鏈車司機郭寬搓了搓手,開始裝貨。
記者注意到,每個分裝箱上,都標注著客戶名稱“北京市宏狀元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風機轟鳴聲中,興蘆農業公司經理呂亞碩使勁提高了音量:“今天這批菜,目的地就是這家公司在北京大興的指定倉庫。”
郭寬動作麻利,一箱箱淨菜被穩穩送入恆溫車廂。3時45分,車廂門關閉,裝車完成。郭寬駕駛著這輛移動的“保鮮庫”,扎進濃濃的夜色裡。
凌晨5時,當北京城在晨光中醒來時,這些淨菜已悄然送達,靜待中午擺上食客的餐桌。
當天上午10時,興蘆農業公司工作人員的電腦裡,又收到了來自盒馬鮮生發來的新訂單:有機原味水果西紅柿,636份。目的地:北京順義區李橋鎮盒馬鮮生大倉。
第一時間,訂單指令下達到田間與車間。
興蘆農業公司廠區外,就是其自建的蔬菜大棚。這裡的蔬菜採用統一標准化種植技術,為的就是從源頭上保証品質。記者走進大棚,眼前,通紅的有機西紅柿挂滿藤蔓。工人們戴著棉線手套,精准地採摘,確保每一顆果實完美無損。
午后,新採摘的西紅柿,已經被送進廠區淨菜加工車間。
經過嚴格的換裝和消毒,記者走進加工車間,這裡的溫度也很低。工作人員身穿藍色或白色的工作服,戴著帽子、口罩、手套,正在對各種蔬菜進行加工處理。車間裡,除了西紅柿外,還有茄子、青椒、香菜等時令蔬菜。
“這些菜都是剛剛被送過來的。我們會按照客戶訂單要求,把經過分揀和淨化的蔬菜切成丁、片、絲、塊等形狀,然后再稱重分裝。”呂亞碩說。
操作台上,圓白菜經過清洗,被工人切成兩半兒,去根后被放入機器中切絲。很快,寬0.8厘米至1厘米、長約10厘米的圓白菜絲加工完成,工人再將其分裝成每袋250克的小包裝。
“從帶泥毛菜到開袋即烹的淨菜,是十多個環節的接力。”呂亞碩指著生產線上忙碌的工人說:“淨菜的優勢有很多,省去餐飲門店繁瑣的前處理,節省了人工和后廚空間。更關鍵的是,經過精細化加工,能直接減少約20%的餐廚垃圾,這是實實在在為城市減負。”
在興蘆農業公司的質量檢測室,檢測員孫彩虹將蔬菜樣品放入量杯,添加農藥殘留速測試劑,然后觀察樣品被催化水解后的顯色反應,判斷蔬菜中農藥殘留情況。不一會兒,一張檢測單便從儀器上緩緩打印出來。記者看到,上面顯示的各項指標,均在合格范圍內。這張檢測單,是每批淨菜出廠前,必須要有的“通行証”。
呂亞碩告訴記者,淨菜保質期極短,通常隻有2至3天,對時效要求近乎苛刻。“無論訂單大小,我們頭天接單,次日必須完成加工並發車。不管工作日還是節假日,每天風雨無阻,這是我們對客戶的承諾。”
近年來,固安依托縣域精品蔬菜種植基地,加快打造中央廚房產業鏈,由“田間到商超”轉變為“廚房到餐桌”。目前,全縣已培育淨菜加工企業12家,建設與蔬菜相關的中央廚房、農產品深加工項目15個。每年,超過20萬噸的固安淨菜,會以訂單農業的形式,通過無縫對接的供應鏈,直供北京的大型商超、連鎖餐飲、電商平台及企事業單位食堂。
當一輛輛冷鏈車,每日穿梭於固安與北京之間,它們承載的已不僅是“河北淨菜”,更見証著京津冀產業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記者李巍、方素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綠色金融賦能燕趙 繪就生態發展新畫卷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 近年來,河北省金融業保持較快發展態勢,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有力有效,企業上市融資取得突破,風險防范化解穩妥推進。 為進一步統籌推進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奮力開創新時代河北金融工作新局面,人民網推出“金融‘活水’潤燕趙 聚力‘賦能’助發展”系列報道,挖掘金融服務當地實體經濟建設、助力千企萬戶發展、履行社會責任等中心工作的生動實踐。…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