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125項“微改革微創新”精准滴灌惠民生

“把地托管給村集體合作社之后,省心又省力,還有租金和分紅,這事兒真不錯!”武強縣蔡留貫村村民楊文柱將自家7畝多地托管給村集體合作社后,和愛人到外地打工,兩人每月收入1萬多元,實現了“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這是武強縣試點推行農村承包“小田變大田”改革帶來的新變化。
今年3月以來,衡水市啟動“微改革微創新”提質擴面行動,在市級層面16項改革事項基礎上,各縣(市、區)立足實際開展首創性探索,新實施109項改革,覆蓋營商環境、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等多領域,125項“微改革微創新”事項正以精准滴灌方式促發展惠民生。
故城縣創新推出校園餐一體化平台,覆蓋全縣28所公辦中小學校食堂﹔武邑縣為各小區配備便攜式挪車器﹔景縣“社區公益大講堂”招募志願者講師72人,舉辦活動400余節次,惠及8000余人次﹔桃城區創新開展“文明家風潤桃城”活動,通過“講、展、演、樹、評”五種形式,培育良好家風……這些“關鍵小事”的不斷落地,不僅帶來局部突破,更促進了民生改善與治理水平的提升,為全市基層治理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
同時,改革領域從民生服務向多領域協同拓展。營商環境方面,該市推出“不動產登記+企業貸款審批集成辦”,阜城縣推行“首席品牌官”制度助力企業升級。基層治理方面,故城縣“積分制”治理激發村民參與熱情,棗強縣“紅色居民議事會”解決居民身邊事,饒陽縣創新AI賦能實施人民調解五“智”工作法提升效率。民生服務更貼心,“學駕一件事”實現報名、體檢、考試“一網通辦”﹔49個“湖小苗”愛心社幫扶473名留守兒童﹔深州市“手機變砝碼”專項活動維護消費公平。鄉村振興與生態環保領域,武強縣科技小院賦能農業轉型,濱湖新區自然生態教育進課堂增強青少年環保意識。
改什麼,群眾說了算﹔怎麼改,數據來說話。該市堅持靶向攻堅,通過大數據分析與民意征集和基層調研,針對群眾關心的問題推出一系列暖心舉措:創新發展機制扶持壯大民間劇團,讓民間劇團重新煥發活力﹔建設示范性老年助餐食堂,讓銀發群體吃得放心又安全﹔“數據+”賦能筑牢反詐防護網,全力守護老百姓的“錢袋子”﹔為重點人群安裝煙感報警器,重點關注困難群眾的居家消防安全﹔舉辦中醫藥文化夜市,進一步普及中醫藥傳統文化知識﹔創新舉辦健康減重大賽,引導群眾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實施集採藥品進定點藥店改革,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買到質優價廉的集採藥品﹔等等。
目前,衡水市125項“微改革微創新”事項持續落地,從聚焦“一事一策”破題,到構建“一類問題系統解決”長效機制,一項項“微改革微創新”如星火匯聚,不斷釋放驅動發展的新動能。(記者馬路、邢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