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行進中國︱從扁擔挑貨到海外爆款:一個白溝商人的三次“破圈”

人民網“行進中國”河北調研採訪團
2025年07月06日07:03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世界箱包看中國,中國箱包看白溝。

7月2日,白溝新城鵬杰皮具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金龍拿著2025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表喜不自勝——外貿銷售額同比增長35%,這個數字格外醒目。

數字的不斷攀升,不僅記錄了王金龍32年創業路上的艱辛與努力,更見証了白溝從路邊攤到“中國箱包之都”的華麗蛻變。

上世紀80年代,白溝大街上擠滿了像王金龍這樣的叫賣者。初中畢業的他,跟著父母賣手提包。他挑著捆扎結實的書包,最遠走到四川、廣西的縣城,在車站旅館的大通鋪裡熬過無數寒夜。

“那時候自行車把上挂個手提包是時髦事,不愁賣。”王金龍至今記得,出一趟遠門能掙幾百元,相當於當時普通工人半年工資。

進入90年代,白溝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知名小商品集散地,被稱為“北方小香港”。在這樣的發展氛圍下,王金龍有了自己的第一次創業嘗試。

他購置了幾台縫紉機,買下三間房帶小院,建起了箱包制造廠。那時,當“大哥大”成為萬元戶的標配時,他敏銳地嗅到商機:“能花上萬元買通訊工具的人,絕不會在乎多花幾百元買個好皮套。”於是,在遍地布料包的市場裡,他果斷選用頭層牛皮制作皮套,批發價近百元仍供不應求。

“市場不缺地攤貨,缺的是高品質的貨。”憑借著好品質,王金龍掘到了“第一桶金”,開啟了他的“破圈”之旅。他的真皮電話包成為白溝首批“爆款”,一天能賣七八十個,日入三四千元。

7月4日,工人在白溝新城鵬杰皮具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忙生產、趕訂單。孫珞瑜攝

7月4日,工人在白溝新城鵬杰皮具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忙生產、趕訂單。孫珞瑜攝

不過,在市場繁榮的背后,卻暗藏隱憂。王金龍親眼見過商販把殘次品塞在捆包中間充數,“一捆10個包,隻有兩頭是好的”。於是,當政府整治市場亂象、建起2萬平方米交易城時,他第一個報名入駐,“有了固定門面,就得做長久生意”。

2002年白溝提出“品牌化”戰略。這一次,王金龍抓住機遇,創立自有品牌,用兩個兒子的名字注冊了“鵬杰”商標,定位中高端拉杆箱,開啟品牌創新之旅。

“做包如做人,產品就是人品。”王金龍的這種理念使得鵬杰皮具在2008年廣交會上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二次“破圈”。

3米長的展位前,外商排著隊簽單,訂單單位從“個”變成“集裝箱”。“一個櫃裝2000隻拉杆箱,客戶一訂就是幾十個櫃,一天單量夠我生產一年。”王金龍說,當許多企業不願意來參加廣交會時,他積極主動走出“家門”,並帶著大量訂單回到白溝,在邯鄲大名建起了分廠,成為最早“出海”的白溝企業之一。

此后,中東市場的爆單來得猝不及防。鵬杰皮具自主設計的PC材質拉杆箱因輕便抗壓,在迪拜商場賣到斷貨,當地經銷商專程飛來白溝蹲點搶貨。

7月4日,白溝新城鵬杰皮具箱包展廳,總經理王金龍向客戶介紹箱包產品。孫珞瑜攝

7月4日,白溝新城鵬杰皮具箱包展廳,總經理王金龍向客戶介紹箱包產品。孫珞瑜攝

但是,輝煌背后有暗礁——不懂外語的王金龍被中間商騙走200萬元,這筆“學費”讓他下定決心培養接班人。與此同時,王金龍緊盯市場需求,強化數據賦能,在白溝箱包行業裡率先步入直播銷貨“新賽道”,帶動企業實現第三次“破圈”。

現在,次子王杰能用流利的英語與中東客戶視頻看樣,而長子王鵬則通過在直播間演示箱包抗壓測試,一場直播能賣出400多隻定制款。近五年來,鵬杰皮具持續發展,通過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在國內外市場均佔有重要一席。

“我爸那代靠腿跑,我們靠屏幕跑。”王鵬指著電腦上的全球訂單系統,上面跳動著外國客商的實時需求。

在白溝國際箱包交易中心,鵬杰皮具的展品旁,“河北省名牌”獎牌熠熠生輝。作為3萬多家經營主體構成的產業集群中的一員,鵬杰皮具見証了白溝的崛起。

據了解,目前白溝從事箱包產業的各類企業達11000多家,從業人員超12萬人,生產銷售全品類箱包250多萬個花色品種,年產量達10億隻,佔全國產量的30%。

在白溝市場採購貿易出口情況電子大屏上,記者看到實時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3日,聯網信息平台統計白溝試點出口77.32億元,同比增長6.43%。以箱包為主的輕工商品佔比62.14%,出境口岸增加至73個,出口199個國家和地區。

談及未來,王金龍目標明確:打造百年老店。他計劃推進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改造,運用大數據精准把握市場趨勢,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與市場份額。

從扁擔挑貨的艱辛創業,到品牌化出海,再到數字化轉型,王金龍鵬杰皮具的三次“破圈”,正是中國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馮亞濤、楊文娟、朱延生、祝龍超、李兆民、李昊洋)

點擊進入專題

點擊進入專題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