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觀察】從課本到心田:河北如何讓思政教育真正“活起來”?

在太行山深處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抗大”)舊址,邢台市漿水中學的學生圍坐在一起,膝蓋作課桌,山風拂過筆記本。抗大陳列館館長楊樹的聲音回蕩在耳邊:“今天,在新時代我們更要發揮抗大文化的引領作用,用抗大文化反哺革命老區,用紅色資源帶動老區振興發展,讓革命熔爐的火焰代代相傳。”
這裡沒有圍牆,沒有課桌,卻是河北省最生動的思政課堂之一。在學生鄭丁旋的眼中,這堂思政課讓她“久久不能平靜”:“以舊址為課堂,讓我充分體悟了先輩們為國家和人民付出的艱辛努力,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如何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河北這個紅色資源大省,正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思政教育路徑。
活教材:當歷史遺址變身情感共鳴的課堂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但長期以來,一些學校的思政教育仍停留在“照本宣科”階段,學生興趣不高,教學效果有限。
河北大地上分布著1800多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23家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118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沉睡的資源”如何喚醒,成為河北創新思政教育的起點。
西柏坡作為革命聖地,成為河北省思政教育的重要基地。河北經貿大學組織學生前往西柏坡開展“紅色研學”,學生們不僅參觀紀念館,還通過情景劇表演、紅色歌曲合唱等方式,深入理解“趕考”精神。一位參與活動的學生感慨:“站在老一輩革命家奮斗過的地方,才真正明白‘初心’的含義。”
河北經貿大學青年學生在西柏坡開展學習教育。閆佳田攝
思政教育不能隻停留在課堂上,更要與社會現實結合。河北省教育廳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鄉村振興實踐等,打造“行走的思政課”。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河北部分高校與農村地區建立長期實踐合作。在河北農業大學,科研選題始終遵循“田間法則”:郭素萍教授在淶水桑園發現傳統種植效率低下,引進標准化種植設施和技術,四個多月時間節省人力成本60%﹔高洪波教授每年近2/3的時間奔走在生產一線,讓農戶從“會種菜”到“慧種菜”……思政育人,重在體驗。隻有讓學生走進田間地頭,才能真正理解“把根扎進泥土”的深刻含義。一位參與調研項目的學生說:“以前覺得鄉村振興是政策口號,但真正和農民交流后,才知道自己也能貢獻力量。”
思政教育從“我說你聽”變成了“我做我悟”。這些實踐表明,思政教育隻有與社會現實結合,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理論的價值,並內化為行動指南。
活形式:從“填鴨式”到“互動式”
傳統的思政課堂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容易陷入“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困”的困境。河北省教育廳推動多所高校和中小學嘗試打破這一模式,讓思政課“活”起來。
“你的夢想是什麼?”“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李新艷通過不斷拋出問題並引導學生思考,最終得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這一重要結論。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還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以學生關注和困惑的問題為起點,以環環相扣的問題鏈引導教學,讓教學沿著答疑解惑的認知路徑層層遞進、不斷深入,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合理的解釋,不斷提升學生獨立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李新艷表示。
石家庄外國語教育集團則把思政課搬到了“模擬法庭”上。學生們通過角色扮演,模擬真實案件審理過程,在辯論中理解法律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位學生表示:“以前覺得法律條文枯燥,但自己‘打官司’后,才發現法律就在身邊。”
石家庄外國語教育集團思政課“模擬法庭”現場。石家庄外國語教育集團供圖
河北省邯鄲市邱縣創新“思政+漫畫”模式,創作思政漫畫3000余幅,形成教育讀本,納入校本課程。邱縣教育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漫畫主題鮮明,形式活潑,其形象性、生動性、感染力強的特點,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創新不止於紙面。邱縣成立思政漫畫社團30余個,學生們把交通、文明禮儀等題材漫畫融入情景劇活動中。“匡衡鑿壁借光是否侵犯鄰裡權益?”“后羿射日時穿獸皮還是樹葉?”在邱縣實驗小學的思政漫畫課上,學生們拋出的問題看似天馬行空,卻成為撬動跨學科學習的支點。
這種“課堂革命”的核心,是讓思政教育從“知識傳授”轉向“價值引導”,讓學生在思考、討論、實踐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活機制:技術賦能讓思政教育“潮”起來
在互聯網時代,思政教育必須適應年輕人的信息接收習慣。河北省通過短視頻、虛擬現實(VR)、線上互動平台等技術,讓思政教育“潮”起來。
滄州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利用VR和AI技術賦能思政課教學。劉雲鶴攝
在河北省檔案館“走進紅色檔案 賡續精神血脈”活動現場,全息投影技術重現《堅守》的壯烈場景﹔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聯合唐山師院開展“追隨大釗足跡 傳承紅色基因”活動,中小學生走進大學校園,置身3D技術打造出的“大釗故居館”裡,身臨其境地感受著革命先驅李大釗先生的革命足跡與奮斗歷程﹔雄安新區通過大力應用智慧化手段打造無界課堂,雄安容和金源小學學生們通過網絡平台與遼寧撫順雷鋒小學的同學一起參觀雷鋒紀念館……技術賦能讓歷史“活”了起來。
6月6日至8日,由河北省教育廳主辦的2025年河北省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AI賦能思政課教學”培訓班在華北電力大學(保定)舉辦。華北電力大學黨委副書記郭孝鋒表示,AI賦能思政課教學已是國家戰略所向,AI技術賦能思政課需始終堅持“技術為內容服務”原則,確保AI工具與思政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深度融合,為思政課教學提供精准化分析、個性化互動和沉浸式體驗的全新路徑。
此外,河北省建立了“河北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橫向以中心網站、“冀網育”微信平台布局“一雲多端”架構,縱向聯動全省高校媒體平台,構建立體化“雲思政”教育矩陣。開設“思政在線”“精品微課”“燕趙紅韻”“人物風採”等專欄,舉辦“河北省大學生網絡文化節”“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強化思政教育“精准滴灌”,讓思政教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記者手記】思政教育的未來在於“破壁”
思政教育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突破傳統模式的束縛,走向互動化、實踐化、技術化。課堂不再是唯一陣地,社會、網絡、實踐都可以成為思政教育的舞台。
但挑戰猶存:社會實踐如何避免“打卡式”參觀?技術應用怎樣防范娛樂化傾向?如何評估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未來,思政教育還需進一步創新。
思政教育要的不是漂亮數據,是青年真正把人生理想融入時代洪流。可以肯定的是,隻有讓思政教育“活”起來、“動”起來、“潮”起來,才能更好地引導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