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地的“梧桐樹”

扎根大地的“梧桐樹”
——走近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中國農業大學曲周科技小院團隊
4月22日,曲周綠色低碳科技小院師生進行堆肥試驗。本報記者 孫青攝
日前,中國農業大學曲周科技小院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2023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寄語青年學生“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
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帶領團隊在曲周縣白寨村創立全國第一個科技小院。入駐當天,師生親手種下兩棵梧桐樹。
16年來,一批又一批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來到曲周,把課堂、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把技術送到農民身邊,在青春和農村的“雙向奔赴”中,找到打開農戶生產難題的“鑰匙”。
讓我們走進科技小院,傾聽這些年輕人新的奮斗故事。
00后成科技小院主力
4月27日11時,中國農業大學王庄科技小院研究生宋沅孺,拿上光合作用測定儀,騎上電動三輪車,來到曲周縣王庄村千畝示范田。
王庄科技小院,目前重點進行“小麥玉米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創新應用”研究。宋沅孺把自己負責的6畝試驗田,分成36塊,一周前,他制備好鎂肥,按不同濃度噴施在不同地塊,之后每天到地裡,察看苗情,記錄肥料吸收情況。
“王庄科技小院成立的時候,用的是我結婚的房子。”王庄村村民王永勝至今記得第一個入駐小院的學生“小黃”。
黃志堅,中國農業大學2010級研究生。2011年初,這個來自廣東佛山的小伙子,住進王庄村。
沒有食堂,沒有自來水,沒有暖氣,廁所是“原生態”的……走出“象牙塔”,走進“泥巴地”,真實的農村生活,讓初到科技小院的年輕人感到艱辛、失落。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老鄉的不信任。
黃志堅想在王庄村試驗“水肥后移”,把小麥種植中的上凍水、返青水、拔節水、揚花水4次水,改為隻澆上凍水和拔節水,施肥則採用“少餐多補”,減少基肥氮量。
想法提出來,沒有農戶願意搞試驗。
黃志堅沒放棄,每天騎著電動車,一家一戶去拜訪。軟磨硬泡,終於,種植大戶王俊山同意勻給他一畝地當試驗田。
那年麥收,王俊山的試驗田畝產1300多斤,破了村裡當時的高產紀錄。老鄉們心服口服,“水肥后移”技術隨之普及到全縣。
愛農知農,才能強農興農。“把自己變成一個農民,再從農民變成一個研究人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曉林常常這樣鼓勵科技小院的學生。
相公庄科技小院的一批批學生接力,把壁蜂授粉、反光膜增色等技術帶到村裡,讓蘋果品質提升了一個檔次﹔后老營科技小院通過推廣西瓜嫁接、養分資源綜合管理等技術,帶動當地西瓜產業發展……
16年來,曲周科技小院培養了近300名研究生,從80后到90后,如今,00后已經成為科技小院的主力。
在白寨科技小院,李蕙打交道最多的是玉米。到了玉米生長季,李蕙每隔十幾天就要鑽一次玉米地——取土樣、測植株、檢測土壤養分。
烈日當頭,田裡密不透風,汗水浸透衣衫,胳膊不時被玉米葉子劃傷。“辛苦歸辛苦,沒后悔過。”李蕙說,“農業穩,天下安,總要有人干這件事,為什麼不能是我?”
4月22日11時,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試驗田裡,曲周綠色低碳科技小院的師生正在進行堆肥試驗。
“我們的研究成果,是在糞堆上搞出來的。”為了做好糞污處理及有機肥開發方面的研究,小院研究生吳冰言守著堆肥罐體,用手扒開雞糞、牛糞,分層取樣,記錄數據。
這個科技小院,從指導老師到小院學生,全都是女生。每天做完試驗回去,頭發、指甲裡都是臭味,但她們的試驗有聲有色,忙碌之余,互相開著玩笑,稱自己是“糞”斗女孩。
一場新的科技攻關
“你給看看這是咋回事。”
眼下,春管正忙。前些天,付庄種植大戶馮凱給科技小院研究生范鑫燦發去一張照片,麥田裡,有一片麥子明顯長得稀疏。
仔細了解水肥施用情況后,范鑫燦又向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老師牛新勝求教。
“這是莖基腐病造成的,要在返青期進行灌根處理……”很快,范鑫燦收到牛新勝的回復。他又找到馮凱,解釋病因,一起找對策。
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提供農技服務,除了晚上睡覺,科技小院的大門從來不關,村民有事抬腳就進。
“每次到村裡,有問小麥玉米的,有問蔬菜瓜果的,問題五花八門。農民需要的是‘全科醫生’,我們不能隻有專業知識,必須不停學習、拓展。”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副站長張宏彥說,正是在一個個實際問題的解決中,科技小院的學生們迅速成長,從“一問就倒”變成“百問不倒”。
圍著農民轉,帶著農民干。
告別“小耬”施肥,引入小型追肥機,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深翻整地……曲周科技小院成立后,研發、引選了高產高效技術37項,帶動當地農業高產高效技術採用率從17.9%提高到53.5%。
4月22日10時,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會議中心裡,一場“綠色噸半糧”示范基地建設工作推進會正在進行。
“想省水省肥,啥技術好使?”
“想多打糧食多賣錢,有啥秘訣?”
…………
曲周實驗站老師葉鬆林一上台,現場的種糧大戶都豎起了耳朵。因為他還有另一個身份——第四疃鎮千畝方的承包人。
2023年伊始,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中國農業大學聯合農業農村部,在曲周發起“綠色噸半糧”行動。
葉鬆林、郝展宏、馮小杰和蔡東玉,四個中國農業大學90后研究生,自掏腰包進行攻關。
推動“四密一稀”條帶種植、衛星導航夏玉米精量播種等技術落地應用,創制3種綠色智能肥料,篩選出“中麥578”等多個高產優質品種……
一年半后,千畝方傳來好消息:小麥玉米周年畝產達1.52噸,增效40%、減排46%、節水30%,算下來,每畝節本增收795元。
“我們在曲周最瘠薄的地裡實現綠色高產,將來就能在更多農民地裡突破。”張福鎖有信心。
今年,曲周縣在10個鄉鎮建設了11個千畝示范田,總面積超過萬畝。該縣要以五年科技攻關為周期,力爭在全縣一半地塊實現“綠色噸半糧”目標。
51年前,老一輩農大人在曲周改土治鹼,打響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業科技大會戰。
而今,一場新的科技攻關如火如荼。
小院升級到4.0版
4月23日,記者走進前衙科技小院。葡萄藤爬上弧形的葡萄架,微風拂過,綠色的葡萄葉輕輕搖曳。
“一到周末,村裡的孩子都喜歡過來玩。”前衙科技小院研究生佘宗港迎上來,他已經在科技小院生活200多天。
前衙村種植葡萄有20多年歷史,此前由於連作障礙、病虫害、土壤不健康等問題,葡萄產業未能做大。2017年起,佘宗港的師兄師姐們來到這裡,改良土壤、引入新品種,指導村民改變施肥、澆水、輪作方式,每畝葡萄園增收超1萬元。
然而,2024年,佘宗港到科技小院時,村裡“萄一代”逐漸退休,“萄二代”大多外出打工,葡萄種植面積由之前的2000多畝減少到600畝。前衙村走到了產業轉型的十字路口。
“為了找突破口,我們在村裡發問卷,收集村民的想法。”一番調研后,佘宗港琢磨,能否將前衙村打造成文旅與農旅相結合的葡萄小鎮。
他設計圖紙,和村黨支部書記一起細化方案、申請資金,對280戶院落進行分級評估,規劃4條不同主題的休閑旅游路線。
眼下,前衙村民宿、燒烤街已經動工。
“科技小院的學生住進村庄,長期駐扎生產一線,不僅關注農事生產,也參與到村庄發展中,為村庄發展出謀劃策。”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站長張衛峰說。
距離前衙科技小院20公裡,劉庄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們,最近忙著把“綠色噸半糧”千畝方生產的小麥,做成優質面粉。
“這是石磨強筋面粉,做面包、饅頭挺好﹔這袋是石磨紫小麥面粉,適合做面條、餃子。”小院研究生楊欣拿著樣品介紹,去年他們專門到中國科學院學習配粉方法,回來又跟本地一家面粉廠合作,兩款面粉生產了1000多袋。
“我們還要開發更多優質麥高附加值產品,延伸農產品產業鏈。”這是楊欣和小伙伴們的心願。
春華秋實。如今,中國農業大學在全國牽頭建立200多個科技小院。科技小院已從科技幫扶的1.0版、產業興農的2.0版、鄉村振興的3.0版,升級到通過集群引領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協同創新的4.0版。
為了共享中國經驗,2019年起,中國農業大學還開辦中非科技小院班,為非洲培養青年農業人才。
“我重點學習制作肥料、改良土壤等實用技術,這些都是我的家鄉最需要的。”今年2月,來自馬拉維的留學生尤瑟夫入駐蘇小營科技小院。
目前,像尤瑟夫一樣,30多名非洲留學生常駐曲周,住農家、學中文、干農活、學農事。
6年裡,中非科技小院班已經培養出90多名高素質農業人才,他們回到家鄉,建小院,搞培訓,用中國經驗服務更多非洲小農戶。
大地無言,青春有聲。
谷雨時節,白寨科技小院裡,梧桐花開,枝繁葉茂……(記者劉榮榮、孫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