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趣報:探尋勞動的N種新可能》系列報道
“以港為家,用創新點亮生產之路”

在數字化的浪潮中,勞動模范緊跟時代步伐,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融入工作,實現生產效率的飛躍和勞動方式的革新,勞動的內涵與外延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本網推出系列報道,將鏡頭對准燕趙大地上那些新時代勞模,見証“光榮屬於勞動者”的嶄新篇章。
4月30日晚,汽笛轟鳴聲中,神華535貨船緩緩停靠在河北黃驊港煤炭港區碼頭。
碼頭上,近7層樓高的裝船機伸出巨臂,以每小時8000噸的流量,將煤炭從溜筒快速裝入船艙。碼頭后方,遍布港區的皮帶機連接著各大裝卸設備,每一個環節都由智能化設備控制,自動將煤炭運往指定位置。由火車長途運來的煤炭,很快將通過我國“北煤南運”大通道,輸送至四面八方。
整個煤炭轉運現場,各類大型機械忙碌地作業,卻幾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
“看不見工人就對嘍,那是因為我們通過創新,實現了港區大型設備的無人化操作。一艘5萬噸級的船舶,全部裝完隻需要25小時。僅依靠人工,是絕對完不成的。”劉金光說。
劉金光在生產運營指揮系統大屏前,查看各項數據。張樂東攝
4月28日,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劉金光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今年,是他在黃驊港工作的第25個年頭,作為國能黃驊港務公司生產指揮中心黨支部書記、經理,創新,是貫穿在他工作生涯中的關鍵詞。
“走!我帶你去看看我們創新的成果。”劉金光說。
走進生產指揮中心,記者看到,每一列火車從到達港口,經過翻車機的卸車,到堆料機的堆放,從取料機的抓取,最終到碼頭裝船,整個過程都清晰顯示在大屏幕上。
“這是我們團隊搭建起的生產運營指揮系統,它是我們的‘智慧中樞’,幫助我們實現了上下游信息的無縫銜接,加強了全產業鏈的協同效能,提升港口生產運營效率。”劉金光說。
自2015年起,國能黃驊港務公司啟動智能化建設,歷時6年,實現單體設備自動化和全流程智能化,成為我國首個實現全流程遠程集控的煤炭港口,劉金光深度參與其中。2023年,劉金光又帶領團隊建成了生產運營指揮系統,實現了港區協同調度、聯合調度新模式。
“過去,我們的信息隻局限於港口范圍,看不見下游的需求和上游的資源情況,船等貨、生產計劃沖突的情況時有發生,生產運營效率比較低。”劉金光說,“為了降低物流成本,必須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
生產現場是創新攻關的主戰場,問題導向是創新攻關的主方向。從基層工人做起的劉金光,扎根生產一線,一干就是25年。問起堅持多年的原因,他說:“其實,就是心裡有那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
港口創新發展初期,劉金光與同事一起到國外考察港口煤炭裝卸技術,“人家技術保密,不讓下車、不讓拍照,隻能隔著玻璃遠遠地看一眼……”這一遭遇,讓劉金光銘記於心。他意識到,真正關鍵的核心技術引不進、也買不來,隻能靠自己創新。
“以港為家,用創新點亮生產之路”成為了劉金光的座右銘。
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對港口各作業環節的詳實認知,讓劉金光練就了一身生產管理的過硬本領,對裝卸生產全流程工藝、生產關鍵指標、堆場庫存管理等細節爛熟於心,堪稱“港口業務活字典”。
從生產指揮中心回到辦公室,打開電腦,劉金光又開始了新的挑戰。
身處創新浪潮,劉金光與同事們一邊干好生產工作,一邊琢磨更多“可能”。眼下,他正帶領團隊研究智能排產項目,推動生產計劃與流程選擇由人工向智能轉變,進一步提升港口智慧化水平。
繁多的數據、待解的難題……沉浸其中,他樂此不疲。
相關閱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