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圍場:一顆馬鈴薯的“破繭成蝶”

人民網記者 周博
2025年04月26日12:29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四月的木蘭圍場杏花滿園,春天播種栽苗的腳步近了。連日來,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朝陽灣鎮的馬鈴薯儲窖間農戶們忙碌的身影穿梭不停,大家正精心地為馬鈴薯播種開展備種工作。

種植戶陶亞茹和家人戴著棉手套,手起刀落間,一顆顆種薯被精准切割成帶芽的塊莖。“以前切薯靠手感,現在照著‘科技處方’下刀,芽眼朝向都有講究!”她笑著抹去額頭的汗珠,身后的倉儲區堆滿了標注著“大豐6號”“大豐8號”的種薯麻袋。55公裡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內,蒸汽升騰的車間裡,馬鈴薯正經歷一場“華麗蛻變”——經過蒸煮、發酵、蒸餾等工序,最終化作晶瑩剔透的“粉條酒”,酒香中飄散著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的時代氣息。

伴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變化,馬鈴薯因其營養全面均衡,從“救命糧”轉變為富民增收的“金疙瘩”。圍場馬鈴薯的蝶變之路,映射著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澎湃脈動。

圍場馬鈴薯梯田。王東嶺攝

圍場馬鈴薯梯田。王東嶺攝

育好種子激活農業“芯”動能

“今年播種的種薯,至少要經過6年培育。”承德大豐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組培室主任張利軍說。過去種馬鈴薯,直接挖取馬鈴薯芽進行種植,土壤中的病毒很容易傳播給后代,影響薯質和產量。如今,要先切取馬鈴薯莖尖進行組織培養,育成脫毒苗,再結出無病毒塊莖,才能用於種植。

在位於道壩子鄉順下村的大豐種業組培車間內,張利軍和技術人員給記者演示並講解了這一繁瑣的育種過程。

無菌操作台前,技術人員用剪刀剝離組培瓶內母苗莖尖,放入6個新組培瓶內,再用定制鉤將莖尖均勻平鋪在培養基內,封口后放置在托盤上。

每剪完一瓶母苗,剪刀和定制鉤就要進行一次320℃高溫殺毒。“幾毫米長的莖尖上可能攜帶多個病毒和真菌,隻有保障每個環節都在無菌環境下完成,才能避免交叉感染。”張利軍說。

培養室一層層置物架上,整齊擺放著數以萬計的組培瓶,每個瓶身上都標有莖尖剝離日期、技術人員代碼、品種等信息。組培車間裡的25名技術人員,每天會用6.5小時剝離莖尖,1.5小時查看薯苗長勢。如出現發霉或霧狀氣體,証明薯苗病菌多,須立即淘汰。

組培車間旁的網棚裡,換塑料布、整理鐵床、消毒、鋪蛭石……工作人員正忙著為脫毒種苗下田做准備。

“網棚可最大限度減少病虫害對種苗的影響,幫助一直生長在組培瓶內的種苗盡快適應外部環境。”張利軍說,當年收獲的馬鈴薯個頭很小,被稱為原原種,是“種子的種子”。

第二年,經過遴選的原原種會播種到良種基地,開展大田鑒定。收獲並鑒定合格后,將作為原種銷售給專門從事種薯種植的農戶。第三年,才能繁育出脫毒馬鈴薯一級種,進行大規模種植。

“良種是實現增產增收的關鍵,隻有成百上千個環節都做到零失誤,才能保証薯農增產增收。”張利軍說,近年來,該公司通過組培苗規模化生產,組建脫毒薯苗培養生產流水線,實現種薯的高效高質栽培。

在承德大豐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繁育網棚內,一塊電子屏實時顯示著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目前,該公司已形成集新品種選育、示范推廣、科研培訓、莖尖脫毒、產供銷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平台,今年擴繁生產脫毒苗6000萬株、繁育1億粒微型薯。

科研人員正在無菌操作台前進行脫毒種苗培育。李曉娜攝

科研人員正在無菌操作台前進行脫毒種苗培育。李曉娜攝

全鏈條升級推動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國重要商品薯生產基地之一,多年來,圍場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馬鈴薯產業強身壯體,已逐步構建起從種苗研發、智慧種植到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條。

“繁育網棚通過智能農業採集器進行聯動智能化管理,可以自動檢測棚內光照、溫度、濕度、含氧量等數據,為優質脫毒種薯繁育提供科學種植決策。”圍場馬鈴薯研究院的副院長丁曉敏說。

走進位於馬鈴薯研究院南側的微型薯繁育實驗基地,“馬鈴薯夢工廠”幾個大字十分顯眼。大豐種業與馬鈴薯研究院達成合作,雙方攜手進行馬鈴薯新品種研發和試驗示范推廣。

目前,圍場共有21家現代化種薯繁育企業,年產微型薯1.5億粒、產值5200萬元,年產優質原種10萬噸、產值3億元。圍場已經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馬鈴薯種薯研發基地和繁育中心。

在承德大豐種業的組培中心,我們目睹了馬鈴薯田的灌溉情景。採用高標准化肥和農藥,並結合先進的打藥技術和噴灌設備,實現了水肥藥施用的精准與高效。這樣的種植方式,不僅保証了種薯的優良品質,還提高了產量。承德大豐種業作為圍場種薯行業的領軍企業,擁有3000平方米的組培室。不僅推動了當地村民的就業,還為公司帶來了可觀的年產值。

與此同時,政府搭台、企業主導、合作社聯農的“金三角”模式,更讓圍場馬鈴薯產業鏈條日趨緊密,彼此之間相互貫通。實踐中,圍場一方面大力推廣應用集成水肥一體化,滴灌節水灌溉、全程機械化等高效節能種植技術,制定出台馬鈴薯標准化生產操作規程,全縣標准化種植基地達40萬畝。另一方面,圍場以富龍儲庫、雄威儲庫等大型儲庫為龍頭,在全縣建設300多個產地倉,居華北地區首位。

馬鈴薯粉條酒生產現場。張丹攝

馬鈴薯粉條酒生產現場。張丹攝

圍場馬鈴薯發展新藍圖

為助力馬鈴薯賣得出、賣得快、賣得好,圍場還在提升“軟實力”上精心布局,率先打造了圍場馬鈴薯產業數字平台。隻要登錄這個平台,全國各地的一級、二級批發商,均能直接看到原產地不同品類的馬鈴薯,直接在網上下單。此舉在免去中間商賺差價的同時,還實現了馬鈴薯“訂單托底”。

在馬鈴薯研究院不遠處,一股濃郁的酒香扑鼻而來,粉條白酒是園區內承德泓輝雙合澱粉有限公司的“新晉明星”。

“圍場是馬鈴薯種植大縣,我們的企業就是生產馬鈴薯澱粉、粉條起家,我們現在有國內最先進的馬鈴薯澱粉生產線1條,一天能加工2000多噸馬鈴薯,產優質澱粉240噸左右。目前我們的澱粉、粉條等系列產品已經銷往全國26個省。”總經理李俊聰說,“這一創新不僅解決了粉條生產中的副產品問題,還延伸了產業鏈。”

在圍場馬鈴薯研究院內,圍場農業農村局局長佟建軍凝視著種質資源庫中生機勃勃的嫩綠薯苗,對未來發展滿懷信心。他展望道,至2035年,圍場將通過合理控制種植面積、強化輪作制度、提升單產水平,確保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50萬畝以上,平均畝產突破3000公斤,總產量超150萬噸。

以“圍場馬鈴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核心,該縣正構建區域公共品牌與企業特色品牌協同發展體系。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強化質量管控、拓展品牌營銷,持續提升“圍場馬鈴薯”品牌價值。佟建軍表示,圍場將堅持科技創新與生態發展雙輪驅動,全力打造全國馬鈴薯產業現代化發展標杆,讓“金豆豆”真正成為富民強縣的金字招牌。

(責編:林福盛、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