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路車輛增加 擁堵指數下降
石家庄降堵:車潮裡的交通“逆襲”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機構發布的《2024年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顯示,在全國50個主要城市中,石家庄交通擁堵指數同比下降6.28%,下降幅度排名第二。而石家庄全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384萬輛,去年12月日均在途177萬輛,比上一年同比上漲22%。
上路車輛增加,擁堵指數卻下降,石家庄是咋做到的?
“石家庄的治堵之策不是依賴限行、限號,而是通過系統性優化路網結構,打通‘斷頭路’關鍵節點,管住電動自行車,利用現代化手段開展精細化治理,實現了交通擁堵的顯著改善。”石家庄市公安局黨委委員、交通管理局局長王曉龍說。
堵與疏:破解電動自行車亂象
先從車筐裡拿出頭盔,佩戴好后,才騎上電動車,這已經成為石家庄市民楊女士的習慣。
“要是忘了戴頭盔,就感覺少了點什麼。”楊女士說。
走在石家庄大街上,騎著綠色車牌電動車、戴著頭盔的市民不時從身邊駛過,道路交通井然有序。帶牌上路、佩戴頭盔已經成為石家庄這座城市文明出行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石家庄市與其他平原大市一樣,由於人口密度大,建成區面積小,長期以來,群眾形成了依賴騎車出行的習慣,加之法律缺位、監管缺失,致使電動自行車成為造成交通混亂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根據石家庄市交管部門的統計,治理前三年,涉及電動車道路交通事故佔事故總數的30%,傷亡人數佔交通事故傷亡總數的55.2%。
“治理好電動自行車亂象,即是城市發展、保障暢通的需要,也是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書記張超超指出。2021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將電動車綜合治理納入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美麗省會城市建設的總體布局,開展電動自行車綜合整治行動。
從宣傳引導、免費上牌、依法打擊、規范管理,交管、財政、工信、市場、商務、城管、住建、郵政等成員單位和各縣(市、區)各負其責,協調聯動,全力開展電動車交通秩序整治行動。取締非法改裝點、引導電動自行車商家開展以舊換新、合規電動自行車主動上門免費上牌、全體交警持續打擊整治電動車交通違法行為,一套組合拳下來,石家庄電動自行車管理狀況得到根本改觀。截至目前,石家庄市免費登記發放電動自行車數字號牌456.6萬張,上牌率達99%以上,頭盔佩戴率由幾乎為0上升到95%以上。
帶牌上路、佩戴頭盔已成為石家庄市民騎電動自行車出行標配。人民網記者 祝龍超攝
隨著電動車綜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闖紅燈、逆行、亂穿馬路、違法載貨、搶道搶行、拼裝改裝、“瘋狂快遞”等違法行為基本消失,道路通暢有序,市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
“車子上了牌了,無形當中約束我要遵守交通規則。”楊女士說,“戴上頭盔,感覺行駛更安全,這也是對我自己生命的負責。”
出租車司機鄭師傅的感受頗深,“過去開車特怕電動車,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竄到你車前了﹔現在不怕了,沒有搶道的,大家都按秩序走,道路也通暢了。”
“繡花功夫”:因點施策,治理擁堵頑疾
4月7日中午,在石家庄市勝利大街與中山路交叉路口,左轉綠燈亮起,等在路口西北角的騎車人沿著斑馬線內新增的對角虛線,與左轉的汽車一同順暢地向東駛入中山路。路口很快清空,再不像以往那樣擠滿等待左轉的電動車和自行車。
石家庄主要路口的“非機動車一次左轉”標志。人民網記者 祝龍超攝
以前騎自行車或電動車,在大路口要左轉到對角,要走兩條直角邊,等兩次綠燈。經常導致許多非機動車堵在馬路上,非常危險。現在一次左轉,通行效率大大增加。截至目前,石家庄已經在56個主要路口推廣“非機動車一次左轉”。
“從制度和規則入手,進行精細化治理,是破解交通難題的關鍵。”王曉龍表示,石家庄的交通治理,正是始於對規則的深度重構。
在石家庄市裕華路與維明大街交叉路口,非機動車直行綠燈先亮,非機動車直行﹔幾秒鐘后,右轉綠燈才亮起,汽車開始右轉。非機動車和汽車互不干擾,路口井然有序。
“短短的幾秒‘時差’,是有意為之。”石家庄市交通科研所所長李龍介紹,“右轉遲啟”措施的出台,始於對交通問題的細致觀察。許多路口的直行和右轉信號燈同時放行,導致非機動車與機動車頻繁交織,電動車和汽車誰也不讓誰,經常擠成一團。
為解決這一問題,石家庄交管部門對信號燈配時規則進行了優化:在21個主要路口實施“右轉遲啟”。這一規則優化,實現了從“擠成一團”到“各行其道”的轉變。
“你看這下面的標線,是新施劃的,原先的痕跡還能看到。”石家庄市交管局宣傳科負責人王斌指著河北省第二醫院門前的交通導線對記者說。
河北省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門前新施劃的出租車候客專用車道。人民網記者 祝龍超攝
河北省醫科大學第二醫院位於石家庄兩條主干道和平路和中華大街交叉口,交通繁忙,而且每天來院求醫問診的外地車輛非常多。私家車輛進院、出院,患者乘出租車上下車,常常在這裡擠成一團。為了改善醫院周邊的交通狀況,交管部門想了很多辦法。
“我們根據車流量和患者需要,將這裡施劃了出租車定點專用車道,和私家車分開,這樣既方便私家車進出醫院,也方便出租車候客。”新華區交警大隊副大隊長米文志說,“現在剛實行了一個月,交通狀況改善了不少,大家也都方便了。”
某商場門前經常有非機動車闖進快車道,造成交通擁堵和危險。啥原因?現場一調查,發現是商場前缺少非機動車停車場地,許多人將車停在路旁,擠佔了非機動車道,將非機動車逼到快車道上。
“我們經過考察,和商場溝通,讓他們將廣場欄杆往裡挪,騰出非機動車停車場。”執勤交警說。
“騎車的和開車的,都是商場的顧客,應該一視同仁,提供方便。”王曉龍說,“道好不好走,到現場去體驗體驗。自己走走看看,再聽聽群眾的意見,總能想到辦法。”
2023年2月,石家庄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推出疏堵保暢十項舉措,對交通繁忙的學校、醫院、便民市場周邊,甚至路口,從細節入手優化交通規則,一地一策。比如:對寬度不足的中心線調頭開口進行調整﹔高峰時段遇道路擁堵,允許社會車輛臨時借用公交車道通行﹔洒水、清掃車輛錯峰作業,避免早晚高峰佔道壓車造成擁堵﹔加大違法停車治理力度,減少佔道停車造成的交通堵點。
石家庄主要交通路口的交通標線。石家庄市交管局供圖
“交通治理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精准施治,一個堵點一個堵點耐心破解。”石家庄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秩序大隊副大隊長李明表示,石家庄通過在規則優化上下“繡花功夫”,先后對2509處交通設施開展小改小革,靶向治理擁堵頑疾,為城市交通注入持久秩序與效率。
科技助力:讓“車看燈”變成“燈看車”
走進石家庄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動態更新的當天實時數據顯示著信號燈優化數據。實現交通流量的動態優化調控,自適應配時信號燈,是石家庄城市交通擁堵指數下降的關鍵所在。
“以往,信號燈的配時都是固定的,紅燈綠燈各多少秒都是固定的。現在,70個路口的信號燈已經實現智能化,能夠根據路網數據、路口流量數據等實時調整配時,讓信號燈真正‘聰明’起來。”李龍介紹。
除了自適應配時信號燈,石家庄還在裕華路、和平東路、槐安路輔路等16條主次干道的270個信控路口,設置了60條綠波帶。通過智慧調度,這些綠波帶實現了“車看燈”向“燈看車”的轉變,平均通行效率提升了7%至10%。
助力石家庄交通暢通,“聰明”的不止信號燈。
一條四車道的路,早高峰時是兩條左轉、兩條直行,平峰時根據車流量切換到一條左轉、三條直行,在石家庄市中華大街與新石中路交叉路口自北向南方向,這樣的自如切換每天都在上演。
“早高峰時段,前往火車站的車流量激增,左轉需求大幅上升,此時自北向南的四車道會動態調整為兩條左轉車道和兩條直行車道﹔到了平峰時段,車道配置又會恢復原狀。”李明介紹。
這種靈活的車道調整,並非隨意,而是由路邊的大數據計算盒子進行“指揮”。這些設備能夠實時分析交通流量,自動調整車道方向,實現車道資源的最優配置。
快速響應:三級聯動,24小時時時在線
在石家庄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指揮中心,大屏幕上類似百度地圖的界面實時顯示著全市路況。但與普通地圖不同的是,在這面大屏上,點擊任何路段,都能調取實時路況和警情處置進度。
石家庄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指揮中心實時監控路面情況。石家庄市交管局供圖
“事故多發、處置不及時是導致交通擁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交通事故必須做到快速發現、快速到場、快速處理。”石家庄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指揮中心副主任張志國說,為此,石家庄全面推行“網格化、路長制”管理模式,並建立了指揮中心、分控中心、數字警務室三級聯動工作機制。
借助各級指揮中心的動態數據,區域執勤交警能實時掌握全市交通動態,精准識別事故、擁堵等異常情況,並迅速響應。系統還會實時記錄交警到場時間和事故處理結束時間,通過每周通報出警最慢區域,針對性優化資源配置。
目前,全市交警依托“勤務+督查”管理系統,通過完善“鐵騎勤務”“夜經濟勤務”,實現每日1500名警力上路執勤、480輛鐵騎不間斷巡邏,簡易交通事故處理主城區全覆蓋。高架橋和快速路上,設置了28個鐵騎待警點,事故處置時間壓縮至5分鐘。
“以人民為中心,以精細化管理為支撐、以科技為驅動,通過智能化設施的應用、高效協同的警力調度以及柔性執法的創新實踐,石家庄以‘繡花功夫’打造了更加暢通智慧的城市交通體系,實現了交通擁堵指數大幅度下降。”王曉龍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