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安全新場景來了

當一架“黑飛”無人機闖入白洋澱水域上空時,中國通號空管監視防護系統在數秒內鎖定目標,軌跡追蹤、電子圍欄、反向接管一氣呵成。3月17日,在白洋澱水域上,雄安新區(安新縣)低空經濟融合示范區空域管控場景暨中國通號無人機監視防護系統正式啟動,一個關乎低空經濟安全的新場景呈現在大眾面前。
這場看似尋常的技術演示,實則是雄安新區低空經濟生態的一次“壓力測試”——安全與開放的天平如何校准?創新與規則的邊界如何定義?雄安以一場“空域管控”實踐,給出了答案。
低空經濟本質是“向天空要效率”,但效率的前提是秩序。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尚合所說,雄安新區是未來城市典范,目前在低空經濟發展方面有很多規劃,但都離不開對無人機的感知、探測、反制等手段。這片垂直高度1000米范圍內的空域,管理的復雜性與技術挑戰曾引發廣泛關注。雄安新區選擇以技術和政策破題。
以技術創新助力管理實踐,以秩序引導安全。中國通號是以智能控制技術為特色的高科技產業集團,其展示的這套空管系統從運用靜電探測技術精准捕捉微電荷變化到記錄分析無人機通信鏈路,構建起“全域感知—精准反制—反向接管”的閉環防御體系。技術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既非簡單攔截,也非被動防御,而是通過反向控制實現“以秩序引導安全”。
這種思維恰是雄安低空經濟的縮影:安全與創新相輔相成。當監測技術不斷迭代升級,當對低空飛行目標的動態追蹤能力實現突破,這片空域便從風險場域轉化為生產要素流動的“高速公路”。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制度創新的托舉。雄安深知低空經濟的發展不能靠企業單打獨斗,而是需要完善政策、資本、人才交織的生態網絡。雄安新區發布的《關於支持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中,從實繳注冊資本獎勵到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補貼,12條政策精准聚焦產業鏈的關鍵節點﹔安新縣揭榜挂帥機制打破傳統科研組織方式,讓企業帶著場景入場,政府帶著資源護航﹔產學研合作更將石家庄鐵道大學的算法研究、通號公司的技術優勢、雄安國創中心的轉化平台擰成一股繩。這種政策搭台、技術唱戲、生態聚鏈的模式,讓“北斗+低空”在數字澱鄉扎根,讓應急救援的響應時間實現秒級壓縮。
當前,低空經濟已從政策紅利期步入規范發展期。唯有通過技術創新助力管理實踐、法治建設明晰權責邊界、治理模式激發市場活力,才能讓低空經濟真正“飛”出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仰望雄安的天空,無人機劃出的不僅是飛行軌跡,更是一條條新產業、新業態的生長曲線。(李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