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讓世界文化遺產“活起來”

3月18日,彩畫工匠正在對普樂寺前山門進行保護修繕。本報記者 陳寶雲攝
“‘雕梁畫棟’是中國傳統建筑獨特的美,宏大巍峨的建筑因彩畫而平添絢麗錦色。彩畫也是木構建筑對抗風雨的第一道防線,其所用顏料可以避濕、防虫。這層薄薄的彩衣,分布在梁枋、斗拱之上,飾建筑之華麗,護木構之周全……”3月18日下午,記者在承德市文物局高級工程師劉偉引領下,來到了位於避暑山庄東北,武烈河東岸的普樂寺。一路行走,前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等建筑一一呈現眼前。除精湛的建筑技藝讓人駐足外,劉偉講述的建筑內外檐上彩畫的構圖和功能也分外引人入勝。徜徉其中,彩畫色彩之華麗、技藝之精湛,給人深深震撼。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圍寺廟的重要組成部分,普樂寺始建於1766年,是清乾隆皇帝平定西北叛亂后修建的寺廟,是民族團結的象征。”劉偉介紹,普樂寺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宗印殿、旭光閣等建筑上,分布著大面積的彩畫,其背后蘊含的豐厚文化內涵值得我們追尋和了解。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她希望這瑰麗的色彩能永久傳世。
隨著時間流逝,普樂寺古建上的彩畫,出現了積塵、龜裂、起翹、酥粉、剝離、缺失、掉色、霉斑等情況。尤其是一些外檐部位的彩畫,因長時間風吹、日晒、雨淋,不僅出現了起甲和空鼓,還出現了木結構開裂等情況,對其進行保護修繕刻不容緩。
“你們看,前山門單檐歇山頂木結構上這層漂亮的‘外衣’就出現了破損,現在我們的彩畫工匠正在對起甲、空鼓等病害進行科學修繕。”在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油飾彩畫隊副隊長鄭建洋指導下,記者登上了前山門,他指著眼前起甲的彩畫介紹,對該病害進行修復,首先需要清理灰塵,之后要清洗積塵、鳥糞、水漬,對顏料層進行預加固,對裂隙進行封護,再回軟、回貼,補做缺失地仗等。
“聽起來很容易,但為了留存歷史信息,要在施工前為古建彩畫手工繪制小樣、拍照存檔。在維修過程中,還要堅持採用傳統原料與工藝,讓修繕效果更持久地保存。”鄭建洋舉例說,起甲、空鼓病害回軟過程中,蒸汽的溫度、時間和噴氣量都需精准把控。針對彩畫出現空鼓情況,也需先用蒸汽將畫面回軟,再將其回貼牢固,防止已經復位的彩畫再次空鼓。
針對露木骨和木結構開裂情況,鄭建洋和同事要在這些木結構上重新做地仗。“用發制的血料,熬制的桐油,以及灰料等配上線麻或苧布等材料混合覆蓋在木構件表面,這種工藝稱之為地仗。”鄭建洋介紹,這種工藝就像裝修中刮膩子一樣,完成后在平整的表面繪制各種彩畫紋飾,讓木材與外界環境隔離,延長古建筑的壽命。
這麼繁雜的工序,直接重繪不行嗎?“有的游客看到彩畫褪色,也希望重繪彩畫,我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和以往整幅圖重繪的修復方式不同,如今的彩畫保護方式更加科學,必須遵循‘最小干預,不改變文物原狀,保持文物價值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鄭建洋介紹,作為施工單位,他們2022年底接手普樂寺清代油飾彩畫保護修復項目,一年多來,最多時30多位工人一起為彩畫“體檢治病”,一幅幅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在他們手中“起死回生”。
“普樂寺清代油飾彩畫保護修復項目總費用超千萬,能親身參與其中,感覺身上的擔子很重,也覺得很光榮。”鄭建洋說,今年普樂寺清代油飾彩畫保護修復項目將全部完工,雖然做古建彩畫保護修繕很苦很累,但讓后輩子孫一睹古建風採,成就感油然而生。
避暑山庄永佑寺舍利塔石構件石質文物修繕項目、須彌福壽之廟石質文物保護項目二期項目……近年來,承德先后批復立項石質文物保護、館藏文物修復等文物保護項目,眾多珍貴文物像普樂寺彩畫一樣重煥光彩。
歷史文化資源不僅要“活起來”,還要“火起來”。而要讓歷史文化資源“火起來”,新穎鮮活的呈現方式是關鍵。“夏天馬上到了,以避暑山庄金山亭為背景,手持同款景點造型的雪糕拍照,是年輕人夏日游覽避暑山庄的新玩法。”承德文創中心旗艦館研發經理王順濤介紹,他們依據避暑山庄金山亭等建筑,開發6種文創雪糕,越來越多游客通過文創雪糕走進歷史,傳承文化。
為充分挖掘避暑山庄豐富內涵,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去年7月,承德文創中心旗艦館投入運營,館內有40個系列2000余種(款)文創產品,兼具文化性、故事性、趣味性、創新性、實用性,將文物承載的無形文化打造成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與文化體驗。此外,當地文旅部門還通過博物館展覽、文化講堂等多種形式,讓文化遺存、歷史信息、前人智慧等得以最完美、鮮活地呈現,讓更多人了解避暑山庄深厚的歷史、高超的造園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記者史曉多、陳寶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