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動手指,千畝麥田“喝”上返青水

3月22日,在冀州糧食生產現代化示范田,無人機在技術人員操控下為麥苗噴洒葉面肥。本報記者 焦磊攝
大地回春,生機勃發。行走在衡水市冀州區的廣袤田野,綠油油的麥苗宛如一片綠毯,格外養眼。
進入返青期,讓越冬小麥及時“喝”上返青水,是關乎全年糧食收成的大事。看墒情、培壟、澆水、施肥……這幾天,在徐庄鄉庄子頭村,到處是一派繁忙景象。
不像其他村民在地頭兒忙個不停,種糧大戶白志旺不時在屋裡擺弄手機。“志旺可是個勤快人,地越種越多,怎麼人反而越來越閑了?”鄉親們議論紛紛。
3月22日一大早,實在看不下去的村民陳貴紅,特意到家提醒白志旺:“小麥不春灌,產量少一半,可得抓緊呀!”
“叔,我可沒偷懶,咱合作社的1000多畝小麥今天就要澆完了。”白志旺笑著掏出手機,指尖在“數智農田”App上輕輕一點,實時的灌溉數據立刻出現在眼前。
原來,去年6月,冀州區與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中糧貿易有限公司、中交建筑集團有限公司、航天凱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依托中國工程院尹飛虎院士團隊技術支撐,聯合打造了冀州糧食生產現代化示范田項目,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深度融合。白志旺承包的1000多畝地就在這片現代化示范田裡。
跟隨白志旺走進示范田,記者被分布在麥田中的多個設備吸引了目光。“這是田間氣象監測儀,這是土壤墒情監測儀……”白志旺逐一介紹,這些環境監測設備就像農田裡的“偵察兵”,可以不間斷地採集數據,自己通過手機就能隨時了解農作物的需求。
如果說這些環境監測設備是“眼睛”,那麼數智農田綜合管理平台就像“聰明的大腦”。
在示范田的控制中心,一組組環境數據通過物聯網匯聚於此,在大屏幕上形成一幅作物長勢分析圖。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顧成建介紹,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和AI技術等,平台可根據農作物類型、生長發育階段的水肥需求,快速為管理者提供科學精准的應對措施,實現農作物定制化水肥精准管控,促進節水節肥優產。
“D塊麥田灌溉結束,請關閉閥門。”說話間,白志旺的手機裡彈出一條信息。按照提示下達新指令后,記者在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看到,D塊麥田的噴灌設備停轉,相鄰區域的滴灌設備隨即啟動,一股股清流緩緩淌進麥田。
“以前澆地全家上陣,現在動動手指就能搞定。”站在田埂上,望著綠油油的麥田,白志旺說,有了科技助力,傳統農業正在加速煥“新”“智”變。(記者焦磊、劉冰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