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一件事 塞罕壩書寫綠色傳奇

人民網成都3月26日電 (記者趙明妍)“面對困難,塞罕壩人始終咬緊牙關,一次次從頭再來。”3月26日,在“木蘭圍場 常來常想”2025河北圍場特色產業暨文旅招商推介會上,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辦副主任溫亞楠以一段動情講述,帶領全場觀眾穿越時光,共同見証了一片荒原蛻變為“地球衛士”的奇跡。
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辦副主任溫亞楠作分享。人民網記者 周博攝
“這片被聯合國授予‘地球衛士獎’和‘土地生命獎’的綠色海洋,曾是清朝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一部分。”溫亞楠指著大屏幕上蒼翠的林海,聲音裡透著自豪與感慨。她向大家介紹,“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可由於開圍放墾、連年山火,淪為“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原。為了防風固沙,國家決定在這片荒原上建林場。1962年,369名青年從全國18個省(市)集結至此,打響了一場人與自然的鏖戰。
“零下43℃的極寒,年積雪長達7個月,他們在這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地窨子,這些只是第一道難關。”溫亞楠細數往事時,語氣堅定。她動情復述著老務林人刻在骨子裡的誓言:“改變當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為改變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
圍場森林美景航拍。李術凡攝
63年風雨兼程,三代塞罕壩人隻做了一件事兒——就是種樹。112萬畝人工林海在昔日荒漠拔地而起,這片綠洲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成為當之無愧的“綠色明珠”。溫亞楠特別提到2024年除夕夜的動人一幕——塞罕壩職工代表登上央視春晚舞台,用一曲《我的家》,向世界展示“無山不綠、有水皆清”的生態家園。
溫亞楠向四海賓朋發出詩意邀約:“錦城雖雲樂,歡迎到我家!我真摯地邀請大家來到木蘭圍場,走進塞罕壩,和我一起見証有一種美叫作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這既是塞罕壩精神的生動注腳,更是河北承德圍場向世界遞出的綠色請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