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組合拳,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工程,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資源統籌調配機制。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
立足人民群眾的新期盼,如何寫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這篇大文章?出席全國兩會的我省代表委員認為,要進一步強化師資力量、建立健全學齡人口預測預警機制、用好數字化教學手段等,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每個學生,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期待。
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
全國人大代表、精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翟志海在調研中發現,當前鄉村學校還存在著教師隊伍結構性缺編、教學質量相對較低等問題。
“要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翟志海代表建議,提供專項津貼、住房補貼、職稱評定傾斜等政策,吸引優秀教師扎根鄉村。建立鄉村教師隊伍補充機制,擴大特崗教師、公費師范生等招募規模,定向培養鄉村教師。此外,通過跨校兼課、教師走教等方式實現區域內教師資源共享。優化鄉村教師發展環境,整合優質教育資源,為鄉村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在線培訓和學習機會。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對基礎教育資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戰。
全國人大代表、大廠回族自治縣城區第二小學副校長張艷秋建議,建立健全學齡人口預測預警機制,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科學預測學齡人口變化趨勢,為教育資源規劃提供依據。
根據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制定差異化的教育資源規劃,加大區域各類事業編制資源統籌力度,建立完善跨層級跨地區的編制余缺調整機制,緩解人口流入多的地區師資緊張等問題。
教育數字化是教育適應數字時代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也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以數字化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選擇和必由之路。”全國政協委員、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萬師強說。
為此,萬師強委員建議有關部門從加快推進基礎教育教學平台應用與數字資源供給、加強數字化人才隊伍培養等方面,推動“互聯網+教育”健康發展。
在教育數字化的當下,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引起了廣泛關注。
針對目前缺乏全國統一的系統化、專業化和實用性的人工智能教材的問題,張艷秋代表建議,規范課程建設與資源開發應用,規范人工智能教育產品開發,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立體化資源供給體系。
“用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充分應用平台優質資源開展教學,促進人工智能教育均衡發展。”張艷秋代表說。
智能技術為優化家校社協同育人路徑提供了技術保障,也為實現協同育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保定中學教育集團聯合黨委書記王淑英建議,加大人工智能背景下“AI+校家社警”協同育人平台建設投入,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協同育人方面的作用。
“通過平台,可以為家長提供個性化家庭教育咨詢輔導和學習支持﹔協助社區組織教育活動,增強家校社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為家校社協同干預提供依據。”王淑英代表說。
此外,可以利用數字技術,有效整合革命先烈英雄事跡、先進模范人物事跡和優秀傳統文化等資源,開辦線上雲課堂、線上家長學堂、雲上社會公益講堂等,建設縱向分級進階、學段貫通的大思政課程體系,提升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實效。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我省不斷深化與京津兩地的教育合作與交流,持續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全國人大代表,滄州市第十六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唐景麗在調研中深切感受到了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帶來的變革。2024年,滄州市188所基礎教育學校與京津優質學校開展校際交流合作,選派240名骨干校長、教師赴京津跟崗鍛煉。
唐景麗代表建議,進一步豐富完善已有合作機制,探索京津冀教育協同新模式,促進河北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評價體系是基礎教育發展的指揮棒。全國人大代表、文安縣大圍河回族滿族鄉大圍河中心校教師宋志慧建議,從不同角度科學設置學生評價標准,完善教育評價體系,推動教育優質發展。(記者陳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