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紅門 三地煥新彩

編者按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11年之際,北京日報、天津日報、河北日報記者創新報道方式,跨越地域界限,共寫“一篇稿”,以媒體協作之筆共同展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新脈動。記者深入疏解、承接的“第一現場”,用沾泥土、帶露珠、接地氣的筆觸,記錄下三地在疏解與承接的雙向奔赴中實現產業升級、民生改善的生動實踐,在歷史縱深中尋找啟示,於細微之處照見未來。
今日起,北京日報、天津日報、河北日報同步推出系列沉浸式融媒報道《京津冀·疏解記》,敬請關注。
2月17日,顧客在永清縣雲裳小鎮選購服裝。本報記者張晶攝
大紅門服裝批發市場疏解,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標志性項目。
2021年,大紅門服裝商貿城等4家批發市場騰退關停,服裝批發業態自此退出大紅門地區,商戶們在河北、天津覓得“新家”。“大紅門”關張騰退后,北京城南地區加快產業轉型,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破繭而出,打造北京國際一流“科技+文化”新地標和數字經濟新高地。
近日,北京日報、天津日報、河北日報記者深入大紅門市場的原址與承接地,感受這個區域性批發市場的疏解和承接給三地城市更新、產業升級帶來的新變化。
天津王蘭庄:一家服裝商戶的二次創業
若非親眼所見,很難想象在電商時代,一個傳統的服裝批發市場,日均客流量破萬,節假日車位難求。它就是天津王蘭庄國際商貿城。每天清晨7時,上千商鋪幾乎同步奏響“開工進行曲”,拆包、熨燙、陳列、攬客,行雲流水的節奏裡翻涌著熱騰騰的商機。
“七八年前,當我們收到‘疏解’通知時,很多人都是憂心忡忡的。”男裝品牌冠幫隆的品牌經理王勇說,2017年他從北京遷入王蘭庄國際商貿城,當時北京“動批”和“大紅門”約八成男裝、四成女裝商戶陸續轉移了過來。
承接產業轉移既需把握天時,更要深挖地利、凝聚人和。對此,商貿城總經理王玉寧深有感觸。她表示,天津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立體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商貿城挨著高速路口,門口就有地鐵站,距城市地標“天塔”僅一刻鐘車程,半小時能抵達機場或高鐵站。“我們相信,隻要做好服務,應該能讓商戶‘遷得進、留得住、過得好’。”
“商貿城運營方設身處地為我們著想,除在‘五一’‘十一’等傳統旺季舉辦促銷活動外,獨創的8·18周年慶已成為標杆性營銷節點。他們還組建了專業團隊,到晉冀魯蒙地區拓展客源,早期甚至還推出為採購商報銷路費等一系列舉措。”王勇說。在四樓男裝品牌區,透過窗戶看商貿城后面的停車場,每天“冀A”“晉B”“蒙C”等跨省貨車進進出出,裝卸貨的小板車你來我往。
尤其令王勇欣慰的是,到天津后不僅留住了在北京積累的老客戶,還拓展了內蒙古、黑龍江等地的新客源。“今年春節前停車場爆滿,周邊聚集了上萬輛車,客流一直不斷,忙得我們午飯都顧不上吃。”他說,盡管直播帶貨興起,但客商仍看重眼見為實,畢竟現場驗貨更精准。
如今,冠幫隆公司負責人和好幾個店員都在天津定居了,他們的孩子也都就近入了學。王勇說,商貿城這邊有專人幫著對接學校,協調解決大家的生活難題。“沒有了后顧之憂,我們可以把心思全放到服裝設計和經營上。”
二樓的韓國女裝區,Eunicelu店的生意也不錯。該店負責人張璐璐7年前從北京遷來時,在這裡開了1個女裝店和1個飾品店,去年又新增了2個店面。眼下,她正籌劃著把家也安在天津。
這兩年在電商沖擊下,線下實體商鋪備受煎熬,王蘭庄國際商貿城卻呈現逆勢繁榮。現有3000多家商戶中,九成以上來自北京“動批”和“大紅門”,他們共同把這個傳統批發市場打造成了三北地區服裝批發行業的領頭羊。
商戶們告訴記者,北京西城、豐台等原屬地的“娘家人”也會定期探訪,京津兩地相關部門已經形成聯動機制,共同守護這份“疏解情緣”。
永清雲裳小鎮:一家設計工作室眼中的福地
從北京大紅門出發,沿京台高速驅車40多分鐘,一大片時尚的波浪形建筑群映入眼帘——廊坊市永清縣的雲裳小鎮到了。
2017年起,包括北京大紅門商戶在內的3800多家北京服裝批發商戶疏解到這裡,一座從業人員1.25萬人、年產值超50億元的“時尚新城”橫空出世。
2月18日,在雲裳小鎮A區“馮三三工作室”裡,主理人馮三三正伏案工作,為下個月開幕的中國國際時裝周做著最后的准備。他的身旁,堆滿了各種面料、圖紙和半成品,其中一張圖紙上的連衣裙引人注目,點睛之筆是與衣裙搭配的披肩。“這件披肩的設計靈感,來自永清服裝博物館裡的雲肩。”馮三三說。
在距離雲裳小鎮十幾公裡的永清服裝博物館,記者見到了來自不同地域、風格迥異的雲肩。這是中國古代一種置於肩部的裝飾織物。博物館館長趙波是河北省級非遺項目漢服傳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他辭去大學教師工作,到永清創辦了這家博物館,第一批館藏是他多年來從全國300多個鄉鎮村落收集來的珍品。雲肩的展示廳,是博物館的10個展廳之一。
對服裝文化的痴迷,讓馮三三和趙波有了奇妙的緣分。如今,馮三三已經是這家博物館的常客。
早在2017年舉辦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上,馮三三就被評為“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2020年5月,他將工作室從北京搬到雲裳小鎮。完整的產業配套,讓他擁有了一個強大的“后援團”。
“誰有這樣的真絲面料?急用!”2月18日,馮三三在微信群裡發信息求助。不到5分鐘,群裡就有商戶回復:“三三,我這兒有剛到的蘇州真絲,一會兒給你送過去。”
這就是雲裳小鎮的魅力。在這裡,從設計、生產到銷售,服裝產業的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高效運轉。
馮三三的工作室不用招樣衣工,因為隔壁的“如意制衣”就是專業的樣衣制作公司,手藝精湛,效率極高。對門的“億彩五金”,各種輔料齊全。馮三三需要什麼輔料,直接過去拿,因為關系好,老板總是笑呵呵地說:“三三,拿去用,不用客氣。”
更讓馮三三驚喜的是,就連香雲紗這種高檔面料,在雲裳小鎮也能輕鬆找到。
馮三三說,雲裳小鎮是他的福地。工作室搬到這裡后,他不僅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聘為“中國非遺推廣大使”,還收獲了更多創作靈感,作品有了更多知名度。
如今,一片沙荒地上崛起的雲裳小鎮,已經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面料區、輔料區、高級定制工作室、打版工作室、設計師工作室、展示中心、創研空間、雲裳國際服裝城……走在小鎮寬闊整潔的街道上,一個個區域劃分清晰,一間間店鋪令人目不暇接,繁忙的物流、車流、人流交織成小鎮的熱鬧景象。
涼水河畔:一座國際一流文化科技園在崛起
清清涼水河,見証了北京大紅門商圈的滄桑巨變。
當年的涼水河邊,人流如織,大大小小的手拉車上堆滿了鼓鼓的塑料袋……密集的人流、車流和物流,帶來了交通擁堵、秩序混亂、隱患突出,整個區域“大城市病”嚴重。
如今,一座充滿科技與藝術氣息的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屹立眼前,玻璃幕牆和古銅色的格柵在陽光下現代感十足。
2022年,北京大紅門服裝批發市場疏解之后,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正式啟航。園區瞄准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導、元宇宙為特色的產業定位,聚焦數字人、數字內容、智能交互硬件、行業應用等元宇宙賽道,打造元宇宙企業加速器。
文化與科技相融合最好的體現,就是元宇宙。園區1300平方米的數智創新中心內,訪客隻需坐在一張綠幕前,就能一秒“穿越”到雅韻十足的宋朝。在元宇宙的世界裡,訪客可以和“蘇東坡”同屏,一起探討詩詞歌賦,提筆寫下詩句,還能請“蘇東坡”點評一二。訪客還能把這段如同穿越劇一般的視頻下載發布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
置身園區內,超大的採光中庭從一層貫穿七層。抬頭仰望,給人感覺通透、暢快。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閆福笑著說:“中庭是拆出來的。過去商場裡都是檔口、格子間,科技企業追求的是品質和環境,需要打造舒適的環境。”
“騰籠換鳥”的背后,是園區定位的徹底更新。閆福說:“對既有園區進行功能重塑,要考慮到如何更好地集成各方資源,如何更有效地滿足入駐企業的成長需求。”為了給大中小企業提供相應服務,園區定制的辦公空間既有三四平方米的單人工位、10平方米的小房間、20平方米的小套間,也有數百至1000平方米不等的大工作區,還有適應龍頭企業需求的獨棟辦公區。
在園區數字人領域企業拓元智慧的辦公室內,工作人員正在對新生成的數字人進行訓練。該公司產出的數字人可以作為虛擬主播用多語言播報“帶貨”,直播時還能與客戶互動,實時解答問題。從拍攝採集到訓練,再到上架,整套數字人的生產過程可在1周之內完成。公司負責人夏超軍介紹,這套系統利用高性能計算服務器,依托多模態大模型,打造在形象、聲音、表情、動作等方面媲美真人並具有交互能力的AI數字人,廣泛應用於直播、游戲、短視頻、影視制作等領域。夏超軍說:“園區裡與元宇宙、數字科技相關的上下游企業非常多,這是最吸引我們的地方。”
“產業園就是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是園區企業裡流傳的一句順口溜。閆福介紹,園區錨定元宇宙、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重點賽道,推動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截至2024年底,引進落地高精尖企業超過300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0余家,產業集群態勢初顯。
夜幕降臨,涼水河畔,夜景奪目。如今,這裡又承載著新的夢想揚帆遠航,通過元宇宙、人工智能的數據流、信息流,譜寫著南中軸線上新的傳奇。(北京日報記者李如意 天津日報記者岳付玉 河北日報記者李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