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逐夢新十年 繪寫新畫卷

2025年02月26日08:26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逐夢新十年 繪寫新畫卷

逐夢新十年 繪寫新畫卷

——寫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十一年之際

最是一年春好處。

春風吹過廣袤的華北平原,孕育出協同奮進的勃勃生機——

2024年,首批疏解項目加快建設,雄安新區拔節生長﹔河北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實現數量和質量雙提升﹔京蔚高速全線通車,徹底打開北京通向河北的“西大門”……

變化,肇始於11年前那個春天。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部署,宏偉的戰略構想激蕩著燕趙大地。

“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時發表重要講話,對河北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明確要求。

2019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迎來春秋五度。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強調:穩扎穩打,勇於擔當,敢於創新,善作善成,下更大氣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赴雄安、抵滄州、到石家庄,探工地、看港口、問民生,實地考察雄安新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並主持召開兩場座談會,為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指明方向。

“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進各項工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

殷殷囑托,久久回響,化為奮發篤行的磅礡力量。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高標准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中彰顯新擔當。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第二個十年,蝶變的精彩在燕趙大地不斷延展,靜水深流的區域深層次變革正在加速推進。

在承接疏解中增強后勁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

疏解,不是簡單的易地搬遷,而是將資源要素在更大空間格局內優化配置,重塑區域發展格局。承接,河北牢牢牽住“牛鼻子”,積極吸納、聚集、整合疏解資源和創新要素,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形成新的增長極。

2024年,作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喜訊連連。

中國星網集團、中國時空信息集團入駐雄安新區﹔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成立﹔首批疏解項目加快建設,央企設立各類機構超300家﹔累計完成投資8354億元,4792棟樓宇拔地而起。

央企“明星”安家,“國字號”創新聯盟落地,點燃未來產業鏈條加速形成的引擎。

今年1月起,北京藍箭鴻擎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史耀中多了一重身份——藍箭鴻擎(雄安)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公司是國內唯一全產業鏈星箭協同衛星組網解決方案商。讓史耀中下定決心來雄安發展的,是看到雄安大力發展空天信息產業,尤其是中國星網在雄安的正式入駐辦公。

隨著來自雄安科技創新成長股權投資基金的8000萬元投資到賬,史耀中距離“在雄安造衛星”的夢想更近了。他說:“預計今年三四季度,我們的研發和智能制造實驗室暨中試基地將投入使用。”

以疏解作契機,以創新謀未來,更多“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雄安場景持續匯聚。

首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亮點紛呈,雄安高新區揭牌運行﹔170余名院士、5萬多名大學生走進雄安,累計發放“雄才卡”1.4萬余張﹔白洋澱水質穩定保持在地表水Ⅲ類,野生鳥類達到295種……

雄安,創新味道越來越濃,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人氣越來越旺。

中電信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職工賈夢霜,2021年底從北京到雄安工作。近兩年,她的愛人、公公也陸續到雄安工作定居。去年國慶前夕,一家人搬進了在雄安的新家。“每天早晨把孩子送到家附近的幼兒園,然后步行十多分鐘到單位,工作生活十分便捷。”賈夢霜滿臉幸福。

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由長期淨流出轉變為淨流入2萬人,其中雄安新區佔31.1%,這座新城的吸引力肉眼可見地在提升。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圖景上,承接疏解是濃重有力的一筆。

河北聚焦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充分利用好地理空間、經濟走廊等優勢,持續做好制造業、物流、商貿等重點產業外遷和產業鏈的延展,在承接疏解中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

在保定滿城,京投裝備河北京車軌道交通車輛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新車不斷在北京軌道線路上投入使用﹔在廊坊永清,圓通速遞北方總部基地二期項目正式投運,廊坊環京快遞服務圈優勢增強。

承接疏解的過程也是增強后勁的過程。2024年,河北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332家,數量和質量實現雙提升。

承接疏解的背后,是京津冀三地自覺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

2023年、北京,2024年、天津,2025年、河北……京津冀三地輪流舉辦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著力破解各種行政壁壘和制度障礙,共繪高質量發展“同心圓”。

大格局中,三地組建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不斷完善“要事有統籌、任務有督辦、落實有專班”的工作體系,京津冀1053個事項“跨省通辦”,230項政務服務事項“同事同標”。

在整體謀劃中尋求差異化定位,在互補融合中激發創新活力,京津冀發展的“勢能之差”正在變為“動能之和”。

最新數據顯示,11年來,京津冀區域經濟總量連跨6個萬億元台階,2024年區域經濟總量達到11.5萬億元。

在協同創新中激活動力源

京津冀,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

牽手11年,區域發展面臨著新課題:如何以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實現生產要素的重組、進階、飛躍,讓京津冀迸發更強大的活力?

京津冀共造“一輛車”正在給出答案。

2月19日,在位於定州的長安汽車生產車間,機械臂精准抓取、靈活裝配,一輛輛增程式新能源皮卡“走”下生產線。

1秒語音喚醒、1秒極速開機、1秒閃電聯網,由北京四維智聯生產的車載信息娛樂終端為汽車安裝了“最強大腦”,讓這款新能源皮卡一上市就受到市場熱捧,去年全年銷量6300余輛。

生產一輛汽車涉及上萬個零部件,產業鏈管理至關重要。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金城道出秘訣:“加碼就近採購,與京津共造‘一輛車’。我們生產的新能源車型共有前擋風玻璃、后穩定杆等19大類零部件來自京津。”

產業一盤棋,協同是關鍵。

產業協作需要立足於資源優勢的基礎,講究因地制宜的方法,關鍵還得跳出一隅找定位,打開視野尋合作。

2023年9月,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門聯合發布《京津冀汽車產業鏈圖譜》,瞄准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共鑄“一條鏈”,共造“一輛車”。我省已有220余家零部件企業進入北汽集團、一汽豐田、小米、理想等京津整車廠供應鏈。

以“鏈”為媒、優勢互補,京津冀掀起一場產業協作新浪潮。

三地規劃的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啟動建設﹔長城汽車與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開展深入合作﹔京津冀·“機器人+”產業園揭牌成立﹔唐山百川智能機器股份有限公司會同中關村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牽頭組建河北省機器人產業聯盟﹔機器人“獨角獸”企業梅卡曼德落戶雄安新區……

當前,京津冀共同打造6條重點產業鏈,其中河北牽頭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產業保持較快增長。2024年,我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5倍,機器人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2.3%。

突破地理上的“有界”,形成實踐中的“跨界”。京津冀攜手,在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中實現共贏。

機制創新,打通要素流動“任督二脈”。

2015年設立的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2024年有了新名字——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該產業園在國內首開“生產在河北、監管屬北京”的跨區域管理體制先河,吸引62家京津等地的藥企滄州“安家”。

平台搭建,按下“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快進鍵。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加快建設,京津冀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揭牌,京津冀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地圖上線。2024年,我省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34.8%。

創新“鏈鏈相通”、產業“從點到面”,河北立足自身稟賦,與京津合力“燃”動新引擎、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打開大有可為的廣闊空間。

在共建共享中釋放民生紅利

宏偉的國家戰略,關聯著每個人的幸福。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終要體現到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共同富裕上。不斷釋放“協同紅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眾,發展將會更協調、民心將會更凝聚。

2月5日,春節假期后的首個工作日,廠通路潮白河大橋上往來車輛絡繹不絕。

一橋連京冀。家住河北大廠的“跨省上班族”孟輝駕車駛過橋面。2024年9月29日大橋建成通車后,這條路成了孟輝上下班的首選。“通勤時間至少節省40分鐘。早晨能多睡會兒,晚上也能早點回家陪孩子,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京蔚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國道G109新線高速連通工程建成投用,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二期工程開工……2024年以來,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持續向縱深拓展,越織越密的交通網,連接起無數個“孟輝”的生活和夢想。

不斷延伸的路,漸次成真的夢,更加美好的日子。

今年春節,43歲的“河北福嫂”高天梅留在北京,照護於女士14個月大的孩子。高天梅的收入“能撐起家裡‘半邊天’”,這份家政工作給了她底氣。

“河北福嫂”叫響京津。截至2024年,河北向京津輸入“河北福嫂”11.45萬人,在京津家政市場佔比分別提高到30.45%、15.4%。在擴大京津優質家政服務供給的同時,“河北福嫂”這一勞務品牌也帶動了更多河北婦女穩定就業。

百姓對協同發展的“體感”,可以具體到一餐一飯、呼吸之間,具體到遇見身邊的“詩和遠方”。

“河北淨菜”成為“北京好菜”。我省與北京共建了環京周邊蔬菜生產基地158家,年生產能力50萬噸。“淨菜進京”有力保障了北京市場供應,推動河北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好生態成為幸福“標配”。2024年,河北實施營造林638萬畝,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保持在80%以上,優良天數為267天。南大港雲集的禽鳥、白洋澱的青頭潛鴨、滹沱河畔的崖沙燕,裝點美麗河北新畫卷。

“這麼近,那麼美,周末到河北”持續走熱。今年春節假期,河北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總花費分別同比增長13.9%、12.8%,京津游客佔比18.2%。

歷史的進程,往往蘊藏在波瀾不驚的細節中。一個個溫暖的協同故事,它們的焦點,是人——與這片土地共同奮斗的人、被國家戰略照亮了的人。

宏偉的篇章,最終落點是人民群眾觸手可及的美好生活。11年來,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相伴的,是人民群眾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二字,在協同發展的大棋局上,始終重若千鈞。

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河北與京津共建8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河北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京津專家問診服務。

優質教育資源“跨省過河”。314所京津中小學與河北開展合作辦學,29所京津高校與河北骨干大學實施合作項目。

“一卡通”拓展應用場景。人社、交通、文化、旅游、就醫等5個場景一卡通辦,三地持卡人享受“同城待遇”。

協同養老托舉“夕陽紅”。河北利用環京津地緣優勢及自身資源稟賦,積極布局康養產業,越來越多的京津長者到河北安享頤養之福。

…………

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群眾生活和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這片土地上的民生底色,越擦越亮。

2025年新年,一場特殊的跨年活動在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同時舉行。

這是京津冀三地群眾首次以連線的方式一起倒計時慶祝新年。

通過大屏連線,三地群眾共唱歌曲《瓣瓣同心》。歌聲中,人們迎來了充滿無限希冀的嶄新一年。

京津冀協同發展11年來,從夯基壘台、落子布局,到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京津冀不斷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花木萌新、春潮涌動,瓣瓣同心的協同之花愈加絢麗奪目。京津冀處處激蕩著並肩前行的強大合力,閃耀著蓬勃向上的希望之光,一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正大步走來。(記者馮陽、蔡曉輝)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