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

葦子燈陣跑出歡樂年(文化中國行)

本報記者 史自強
2025年02月03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東王看村村民制作葦子燈。

郝群英攝

  鼓槌高揚,重擊鼓面,鼓師發出號令,瞬間鑼鼓齊鳴,彩燈逶迤前行。春節期間,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東王看村迎來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葦子燈陣表演。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東王看村村民楊秀才,行進在表演隊伍中,在樂隊裡演奏著馬鑼。幾十名演員擎著燈,踩著鼓點,游走如龍,笑容似火。這份自如和自信源於葦子燈陣在村裡的悠久歷史和表演前的精心准備。

  燈聚人心,平時各忙各家的村民,因為一年一度葦子燈的制作而攜手成了一家。這是葦子燈陣在村裡流傳400多年形成的默契。

  准備工作一絲不苟。從事葦子燈陣的表演傳承40余年,楊秀才對葦子燈制作的選料、塑骨、裱紙、扎花等8個步驟,早已了然於心,他做出細致分工:由村委會備好彩紙、顏料、竹竿、鐵絲等制燈材料﹔村中年長藝人用蘆葦稈或高粱稈綁扎出燈架,作為燈頭﹔婦女們用彩紙扎出彩花﹔最后村民們還要用粗竹竿制成燈杆,將燈頭撐起。

  村中婦女們巧手翻飛,談笑間,便做出一朵朵五彩繽紛的牡丹、芍藥、月季等等。“將彩花單獨或穿串裝飾於燈頭,這一步驟叫妝花。妝花講究紅黃藍綠搭配,高低錯落有致,吊挂角度得體。”楊秀才說,一經彩花裝扮,原本面容“肅靜”的燈籠,頓顯風韻熱烈,愈加楚楚動人。

  一盞葦子燈在手,托起了村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盼:燈頭呈外八柱、裡八面的宮燈狀,寓意“八方風調、八面雨順”﹔燈頭高二尺四寸,象征二十四節氣﹔燈杆通高一丈兩尺,象征一年十二個月﹔燈面彩繪盡是鬆竹梅蘭、花鳥魚虫等吉圖,以及“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等祝詞,寓意十分美好。

  跑燈表演開場,鼓樂起,隻見24人擎著葦子燈,另有9人手提小圓燈籠,還有數人手持雙羊抵頭燈和跑馬轉花燈等各式花燈,表演隊伍由靜轉動。

  變幻莫測的陣型,是葦子燈陣絕妙之處。隨著鼓點變化,表演隊伍時而跑出“二龍出水”等“故事陣型”﹔時而切換為“天下太平”等“文字陣型”。

  現場,觀眾喝彩聲一浪高過一浪。表演者們變換步伐,或走,或跑,或跳躍,激情洋溢。彩花配彩燈,燈陣映人影,奇妙的燈籠海洋中流淌著濃濃的鄉風民情。

  精彩的跑燈背后,是村民們背地裡的用功。“陣型的場次變換、隊形的穿插站位、套路的手眼身法、燈籠的舉勢節奏、步伐與鼓點的契合等等,都有難度,大輪廓、小細節,來不得半點馬虎。”楊秀才說:“葦子燈陣是東王看人心頭的大事兒,他們熱情難擋。”

  蛇年春節,東王看村的葦子燈陣表演,由當地幾十名小學生組成的兒童表演隊首次亮相。

  表演的創新源於傳承的創新。去年,東王看村旁邊的王看小學,多了一門葦子燈陣傳習課程。這是村黨支部書記王有軍聯合非遺傳承人、資深藝人發起的一項新計劃,對孩子們免費授藝,一招一式精抓細摳,讓文化傳承的血脈早早浸潤於當地孩子的成長。

  表演隊伍裡,12歲的王子皓身著節日喜慶服裝,表情俏皮而開心。“葦子燈陣裡,我爺爺敲過鑼,我奶奶做過扎花,我爸爸當過鼓手,如今,我也跑起了燈。我們一家三代人都‘入了陣’。”

  冬日裡,寒氣四溢。剛表演完的楊秀才和村民們都呼著熱氣,淌著熱汗。葦子燈陣表演,帶給村民們的,是一個熱氣騰騰的春節。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3日 05 版)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