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腳下賞非遺過大年

2月2日,山海關古城年博會舉行秧歌拉街活動,圖為非遺舞獅表演。本報記者 張輝攝
2月2日,大年初五。上午10時,歡快的鑼鼓聲響起,舞獅開頭,大秧歌、英歌舞隨后,拉街隊伍從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天下第一關廣場出發,圍繞古城邊走邊演,所到之處,人潮涌動。
“按照傳統年俗,正月初五迎財神。因此,我們這裡每年正月初五都會舉行秧歌拉街活動。”山海關區居民周立紅介紹,當天不僅有本地市民,很多外地游客也會趕到古城,觀看秧歌拉街。
自農歷小年開始,山海關景區按照傳統年謠中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六,燉年肉”“二十八,把面發”等習俗,分別安排了制糖瓜、煮年肉、蒸饅頭等活動,現場分發給市民游客,營造熱鬧喜慶的過年氛圍。
“今年是春節成功申遺后的第一個春節,我們深度挖掘傳統習俗,將非遺作為貫穿年博會活動的主線,結合本地特色活動,為市民游客呈現豐富多彩的春節傳統民俗。”山海關區第一關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邱薪陽介紹。
長城腳下,非遺薈萃。今年山海關古城年博會選取全國各地十余種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舞獅、舞龍、雜技、變臉、魔術等特色非遺表演,以及潮陽英歌、火壺、打鐵花等本地難得一見的非遺表演。自1月22日(臘月二十三)至2月12日(正月十五),總計百余場表演精彩不斷。
在2月2日的秧歌拉街中,就有兩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走在隊伍最前端的是非遺舞獅,一黃一粉兩隻獅子頑皮活潑,隨著鼓點騰扑跳躍,還不時與周圍觀眾互動。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潮陽英歌更是首次亮相年博會,慷慨激昂的表演方式頗受觀眾歡迎。
潮陽英歌集戲劇、舞蹈、武術於一體。充當隊伍前導的“時遷”手執長蛇開路,后面隊員作梁山好漢打扮,不僅服裝絢麗,臉譜也格外漂亮。隊伍中兩名將領胸前挎鼓,途中不時開啟斗鼓模式,伴隨激昂的鼓點騰挪起跳,表演頗具陽剛之氣,掀起一陣陣高潮。
“我們的隊員年齡從18歲到21歲,從小在長輩指導下學習英歌舞,現在也承擔了很多非遺傳承工作。”此次表演潮陽英歌的是金浦青年英歌隊,領隊鄭皓彬介紹,英歌根據地域不同劃分為不同派別,他們此次帶來的金浦系潮陽英歌,最大的特點就是斗鼓以及表演過程中的拜槌。
去年3月,金浦青年英歌隊曾受邀來山海關區表演,此次是他們第二次前來,也是隊員們第一次冬天在北方表演。“將英歌舞帶到長城之上表演,我們很自豪。同時,這次活動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跟其他非遺表演團隊交流的機會,讓我們了解更多非遺代表性項目。”鄭皓彬說。
如果說白天的表演精彩動人,那麼晚上則變成了光與火的世界。其中,由打鐵花、火壺等非遺搭配火魔方、吐火等表演組成的火焰秀,已經成為今年春節市民最期待的節目。在瑞蓮閣公園舞台上,炭流星、火焰棍、火魔方等點燃人們的激情,打鐵花四散的火花與火壺藝人舞動的身影打造出紅紅火火過大年的場景。
尊重民俗,傳承非遺,讓今年的山海關古城年博會好看又好玩,也讓山海關景區達到了空前的熱度。“即使在除夕、大年初一闔家團圓的日子,也有很多游客入園游覽,尤其是到了晚上,廣場上熱鬧非凡,瑞蓮閣公園更是人山人海。”邱薪陽說。(記者張輝)
短評
過個紅火非遺年
從長城腳下的山海關古城,到大運河畔的南川老街﹔從北京的地壇廟會,到上海的楓涇古鎮……不只是燕趙大地,在成功申遺后的首個春節,各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在祖國各地火熱上演,給山南海北的人們帶來新春的美好祝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智慧與創造力的體現,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並為現代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全國各地豐富多彩的非遺代表性項目,融入不同地域的特色習俗,還原百姓的生活場景。無論你走到哪裡,都能在弦歌聲起的那一刻,品味到濃濃的家鄉味道。
過個紅火非遺年,讓許多人重溫兒時的美好記憶,並開始關注和尋找家鄉獨有的文化印記。一些瀕危的非遺代表性項目,也因這些關注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過個紅火非遺年,也讓人們對出游有了更深層的文化需求。許多年輕人已經不滿足於拍照打卡、觀看欣賞,更期待零距離接觸、沉浸式體驗,這也讓非遺背后的歷史和故事被更多人看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精彩的當代呈現。(張曉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