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難求,在“隻有紅樓夢”赴一場文化盛宴

1月29日,游客在隻有紅樓夢·戲劇幻城觀看演出。 陳家毅攝
“真沒想到‘真亦假’的票那麼早就被訂完了。等下次再來我一定提前買票。”1月30日10時許,位於廊坊的隻有紅樓夢·戲劇幻城(以下簡稱“隻有紅樓夢”)售票窗口處,正在購票的游客李偉正小聲安慰頗有遺憾的女朋友。
“隻有紅樓夢”每天上演21場沉浸式劇目,“真亦假”是其中三大主劇之一,頗受觀眾歡迎。盡管春節期間特意增加為每天演出3至4場,但票早早就已售罄。
“隻有紅樓夢”為什麼這麼火?
以經典IP為創作藍本,用文化的魅力感染人
走進“隻有紅樓夢”,10余首與“紅樓夢”主題相匹配的原創歌曲在耳邊循環播放﹔21個劇場內,每場演出都講述著《紅樓夢》問世近300年來發生的故事……在這裡,喜歡《紅樓夢》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都可以近距離體驗傳統文化之美,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隻有紅樓夢’以《紅樓夢》經典IP為創作藍本,但並不是簡單的復刻,而是將創作視野放到了更廣闊的‘紅樓夢世界’,成為這個經典IP的創新表達。”隻有紅樓夢·戲劇幻城總經理俞楓說。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本《紅樓夢》。”早在2023年7月23日開城當天,項目總構想、總編劇、總導演王潮歌就曾說,自己的創作初衷是不做《紅樓夢》這本書本身,而是做讀《紅樓夢》的人,打造一座《紅樓夢》的“讀者之城”。
“二商店”劇場講述了1974年蘇州小巷中一個喜歡《紅樓夢》的男孩和鄰居們之間的溫情故事,“第三十五中學”劇場再現了1987年一群即將畢業的高中生與青春的美好回憶……這些劇或復刻某一場景,或闡釋某一疑問,讓不同群體、不同時代的讀者都能找到歸屬和共鳴。
“這是我第27次來這裡,每次都有新的感悟與收獲。”1月30日,作為鐵杆粉絲,北京游客白甲林又一次走進“隻有紅樓夢”。在他看來,這裡演繹著不同讀者與《紅樓夢》之間的故事,讓《紅樓夢》這部巨著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文化是“隻有紅樓夢”最持久的競爭力,高濃度的文化因素是游客流連忘返的關鍵。項目運營方新繹控股董事長李曉菲介紹,依托《紅樓夢》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隻有紅樓夢”創造了更多的文化內容和產品體驗,幫助更多人在這裡獲得精神升華。
文化積累驅動旅游增值,文化爆款催生旅游爆點。截至目前,“隻有紅樓夢”已接待游客超130萬人次,累計完成戲劇演出1.5萬場,觀演總人次超500萬。
變“看景”為“入戲”,用沉浸式體驗吸引人
“媽媽,我要當林黛玉,快給我拍張照!”竹林下,一位身著漢服的小姑娘正呼喚著母親。
灼灼桃花、朱紅大門……108處情景空間中,步移景異,每一處都能激發起人們無盡的想象力。
“旅游業態的創新方向,是要吸引人去參與和互動,讓游客有深度體驗。”中國旅游協會秘書長葛磊認為,“隻有紅樓夢”的沉浸空間,不僅讓書寫在《紅樓夢》中的文字活了起來,也實現了從靜態觀賞到全景體驗的創新轉變。
在“隻有紅樓夢”,戲劇是重頭戲。這裡的每場劇都從不同角度突破了傳統的觀演關系,為觀眾提供不同以往的觀劇體驗。
“輪轉”劇場中,觀眾可以坐上紅椅子,與十二金釵演員互動﹔“真亦假”劇場內,游客可以從后台進入,近距離觀看各演出部門的工作流程……
這一刻,觀眾是演員,演員也是觀眾。“這裡既保留了現場演出的真實感,又突破了傳統戲劇對時空的限制,就像一座永不落幕的劇場。”天津游客吳鶴鳴說。
“文旅供給已經從傳統的攝影思維、舞台劇思維,演化到如今的影視化思維。”在葛磊看來,這種故事的思維、場景的營造以及演藝的形式,能給游客帶來更強烈的沉浸感。隻有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創造更多的精神體驗,文化旅游才更有生命力。
聯動打造文旅綜合體,用多元化業態留住人
1月30日,“隻有紅樓夢”的文創商店裡,廊坊市民王燕正忙著挑選紅樓夢詩詞字帖、紅樓幻境飄雪冰箱貼等文創產品。
多元業態聯動,在周邊幾百米就能實現吃、住、游、購、娛一站式體驗,是“隻有紅樓夢”的又一魅力所在。
“隻有紅樓夢”與緊臨的水雲間文化商街等業態聯動,共同構建起超50萬平方米的文旅綜合體——夢廊坊國際戲劇公園。
水雲間文化商街上,各類特色美食店鋪、手作工坊、酒吧、書吧引人駐足﹔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裡,劇場、音樂廳常年舉辦具有國際水准的演出、音樂會及大型展覽﹔水雲宿集內,游客可享受自然舒適的住宿空間……
“這種一站式文旅體驗,讓這場文旅大餐更誘人,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審美、消費需求。”廊坊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許建軍說。
“目前,‘隻有紅樓夢’所在的夢廊坊國際戲劇公園,已基本實現文旅的全鏈路、全業態運營格局。”俞楓告訴記者,他們將繼續加強與文旅資源聯動,積極培育研學游新產品。2024年第四季度,“隻有紅樓夢”接待來自京津冀的研學游客近10萬人次。(記者劉英、劉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