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需求為導向 培養新工科人才
——人民網專訪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朱立光

人民網石家庄1月13日電 (記者趙明妍)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作出了“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部署,強調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是推動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的關鍵保障。
“這次河北省兩會,我帶來了關於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兩個‘一公裡’的建議,應該加大具備商業開發前景的應用研究,增強研究成果對風險資本的吸引力,突破高校科技成果與產業生產‘兩張皮’現象,及早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各種風險與瓶頸,進一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和效能。”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朱立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實現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需要破解哪些難題?
朱立光認為,為加快推動重大科研成果轉變為先進生產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解決產業“卡脖子”問題,需要具備較高基礎研究能力的高等院校等創新主體,開展前期技術設計、產品設計、實驗生產、小試及形成科技成果后期的中試熟化等工作,驗証成果產業化的技術可行性、關鍵技術指標、主要使用性能及需要的基礎條件,組織產品試制驗証,測試工程化技術風險。
“2024年河北省科技廳印發《河北省基礎研究計劃概念驗証項目實施方案》,強化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價值發現和前端賦能,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條,開啟了通過概念驗証挖掘和釋放基礎研究成果價值,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裡’梗阻的新征程。”朱立光表示,為助力研發人員邁出轉化“第一步”,加速挖掘和釋放前沿性、顛覆性基礎研究成果的價值,首先必須關注早期科技成果的技術和商業可實現性,重點開展“原理驗証”“產品與場景體系驗証”“原型制備與技術可行性驗証”“商業前景驗証”等概念驗証服務及關聯服務,建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科創企業等共建概念驗証、中試平台,鼓勵國有企業、創投機構、校友會、國家級孵化器等共建概念驗証基金,支持早期項目開展場景驗証、商業驗証和技術驗証。
在朱立光看來,暢通技術與市場之間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也同樣重要。“賦權改革是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的‘靈丹妙藥’之一。一方面,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激發其創新主體活力,發揮其主體作用。繼續發揮好各級政府及管理部門的作用,加大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力度,激發創新主體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另一方面,要探索更加靈活的鼓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培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暢通科技成果供需雙方相協調、相匹配的渠道,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朱立光說。
作為省屬本科高校,河北科技大學如何強化學科專業、產學研用、引育並舉體系建設,為教育強省提供人才、科技、智力支撐?
朱立光表示,學校持續推進科技創新“720”行動,成立機器人、人工智能等10個學科交叉研究中心,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積極實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持續深化“百縣千企萬校友”走訪活動,派出省市各級特派團(員)512人,全年對接98個市縣區800余家企業,為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貢獻力量。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瞄准新興產業對人才的新要求,以新工科理念升級傳統工科專業,大力開展新工科實驗班、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探索新工科人才培養路徑,70%以上畢業生在京津冀地區就業,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大批高素質人才。
談及2025年的工作計劃,朱立光目標明確:“2025年,學校將緊緊圍繞四次黨代會提出的‘1681’的總體思路,聚焦科技發展與國家戰略需求,持續推進本科專業調整,強化有組織的科學研究,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開展重大技術協同攻關,推進校企協同雙向賦能等,為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加快經濟強省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