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未來之城遇上智慧農業
雄安智慧農業科技園裡,種植不見土,機器人來“打工”
當未來之城遇上智慧農業
日前,在位於容城縣晾馬台鎮的雄安智慧農業科技園內,工人正在採摘無土栽培的番茄。本報記者 劉冰洋攝
用椰子殼種番茄,讓機器人來“打工”,你見過嗎?
近日,記者在位於容城縣晾馬台鎮的雄安智慧農業科技園大開眼界。推門走進一座高標准數字化玻璃溫室,隻見一株株番茄藤蔓沿牽引繩向上攀爬,結出累累果實,有的鮮紅欲滴,有的黃如琥珀,像一串串漂亮的糖葫蘆。
怎樣肥沃的土壤才能長出如此誘人的果實?記者走近細瞧,卻發現種植槽裡沒有土。“我們採用的是標准化無土栽培技術,用椰子殼碎糠替代土壤,不僅透氣性更好,水肥吸收效果也更佳。蔬菜有了充足營養,自然長得更好、產得更多。”河北雄安容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立民說。
“嘗嘗用椰子殼種出來的番茄口感咋樣?”張立民隨手摘下一顆遞給記者。咬一口,汁水四溢,口感酸甜清爽。“味兒正!”記者贊道。
“番茄好吃的秘訣可不全在椰子殼上,還得益於它打小就生長在這座高標准數字化玻璃溫室裡。”張立民驕傲地說,當室內氣溫降到一定程度時,溫室頂部的幕布會自動展開,供熱管道也同步升溫。不僅如此,這座“聰明”的溫室還會在植株渴時自動灌溉、悶時自行通風,確保其始終生長在舒適環境中。
正聊著,記者發現一個“方頭方腦”的機器人在溫室裡穿梭巡檢。“這是在首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植物工廠應用大賽中獲得三等獎的智能巡檢機器人,我們將它應用到了農業生產中。隻要設定好巡檢時間和巡檢區域,它就能自主完成巡檢作業。”河北雄安容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員郭軒介紹,機器人通過AI視覺系統可識別出不同成熟度果實的數量和大小,並將結果上傳至雲平台,為研究人員提供數據支撐。
郭軒告訴記者,園區的每一座溫室都配有物聯網基礎設施,安裝了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設備、智能正壓通風設備、二氧化碳供應設備,並布設有多個傳感器、控制器,可將監測到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相關參數實時回傳到園區的中心控制室。工作人員隻需在電腦前動動手指,就可輕鬆實現施肥、調溫、澆水等種植管理。
“在這裡,一年四季都可收獲。”郭軒笑著說,“我們一株番茄的採摘期可從當年11月延續到第二年7月,比傳統種植方式延長了5至6個月,畝產是傳統種植大棚的6到8倍。”
有了科技護航,番茄的品質和產量都有了保障。張立民告訴記者,在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大型商超,他們的番茄單顆售價就超過了一元錢,而且供不應求。
目前,科技園一期已建成高標准數字化玻璃溫室24.8萬平方米、智能化育苗玻璃溫室3.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6.4億元。“園區整體建設完成后,總建設面積將達69萬平方米,預計可年產優質番茄近萬噸,實現產值近2億元,成為雄安新區乃至京津冀地區重要的綠色蔬菜供應基地。”張立民滿懷信心地說。(記者劉冰洋、郝金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