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讓古老長城“活起來”綻放時代光彩

2025年01月03日08:38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古老長城“活起來”綻放時代光彩

第二屆“長城之約”推廣活動暨世界文化遺產對話舉行

讓古老長城“活起來”綻放時代光彩

2024年12月21日,游客在金山嶺長城游玩。本報記者 史曉多攝

2024年12月21日,游客在金山嶺長城游玩。本報記者 史曉多攝

2024年12月21日清晨,沿著金山嶺長城而上,寒風拂面,垛口連綿不絕,似巨龍橫臥群山。當天,金山嶺長城腳下的灤平縣花樓溝村,第二屆“長城之約”推廣活動暨世界文化遺產對話舉行。來自長城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內容展開探討。

整體保護,開辟長城保護新格局

“我不止一次來金山嶺長城,但每次都有新的震撼,那密集的敵樓、奇特的景觀、精美的建筑藝術都讓我感到驚訝,不愧是明代長城的精華。”2024年12月21日下午,受邀參加第二屆“長城之約”推廣活動暨世界文化遺產對話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駝峰(長城)文物保護隊烏銀小分隊隊長鐵木爾薩那登上金山嶺長城,看著長城橫亙山巒的雄偉景象,他忍不住贊美。

近年來,承德市灤平縣陸續實施了《金山嶺長城保護展示工程》《金山嶺長城后川樓、窯溝樓保護項目》《金山嶺長城保養維護項目》等,本著“最小干預、排除險情”的原則,對金山嶺長城部分牆體、敵樓、邊牆、馬道進行保護修繕和搶險加固,最大程度上保持了金山嶺長城古朴滄桑的風韻。

“長城保護還要堅持遺產項目建筑格局的整體性,保護好遺產地空間格局的整體性。”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長、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長孔繁峙介紹,長城除了保護城牆、城樓、關城、烽火台等主體建筑,更要保護好歷史上墩堡、營城、衛所等附屬建筑以及周邊的歷史自然環境,展現長城歷史上的整體性。

近年來,河北省堅持保護第一,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加強長城系統性、整體性保護。沿太行山和燕山確定了“兩帶四段多點”的空間布局,規劃了1個管控保護區、3個核心展示園、42個集中展示帶、258個特色展示點,明確了22個文旅融合區和三類傳統利用區,全力打造中華文化永續傳承的重要載體。

參加活動的有關專家建議,要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抓手,系統梳理長城沿線的文物、非遺等各類文化資源,摸清文化資源“家底”,推動長城沿線各類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實現全覆蓋。注重保護修繕科技力量,實施“數字再現工程”,加強長城考古科技支撐。長城沿線省市區要不斷完善保護合作機制,構建長城大保護格局。

傳承文化,把長城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你們看今天的天兒多藍啊,我稱這樣的天為‘長城藍’。”2024年12月21日下午,承德金山嶺長城文物保護中心工會主席紀正權正在直播間向大家展示金山嶺冬日美景。打開他的抖音,直播間格外熱鬧,不時有游客為他的講解點贊。

“大家熱愛長城,要先了解長城。萬裡長城,需要千千萬萬的人一起來保護,更需要我們一起去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它。”紀正權愛好攝影,從事長城保護、宣傳工作三十多個年頭。本屆“長城之約”推廣活動暨世界文化遺產對話,舉辦了2024世界文化遺產國際攝影大展,百幅圖片展示了中國長城的風採。紀正權的作品《長城夜色》榮獲該展覽特別典藏獎。對於這份榮譽,紀正權表示,能夠和國內外攝影家的作品一起展出,是一次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今后他會通過手中的鏡頭,把金山嶺長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傳播出去,講好身邊長城故事。

傳承長城文化,講好新時代長城故事,數字化不可或缺。河北省首創首發可閱讀長城數字雲平台,數字化集合河北長城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筑結構、非遺民俗、詩詞歌賦及食宿行購等文化和旅游資源數據信息,將河北境內長城變身為可觀看、可閱讀、可體驗、可感悟的公共文化線上空間,讓廣大游客“一部手機游長城”。

“除利用各種數字平台宣傳長城文化外,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包括開展實景演出,舉辦音樂會、體育賽事、中學生夏令營、節日慶典活動、歷史場景復原演出等,提高長城文化傳承活力。”孔繁峙介紹,還可以依托長城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和旅游產品,以創意的方式將傳統文化輻射到社會的不同領域和不同群體,不斷深化和擴展其影響范圍。

作為40年前“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的首倡發起和組織者,北京晚報原評論部主任蘇文洋在本次活動中分享了長城保護傳承的故事。他介紹,當前,各地乘著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東風,大力推動長城保護、傳承與研究,精心守護這份獨一無二的珍貴財富,這更需要媒體工作者搞好宣傳,號召更多人走近長城、愛上長城、守護長城。

活化利用,串起長城沿線各地致富路

走進花樓溝村,道路兩邊的特色民宿成群連片。特色鮮明的攝影文化牆和藝術化的街巷標識,讓這座長城小山村的文化氣息扑面而來。近年來,花樓溝村在提升村容村貌基礎上,積極發展長城攝影,研學旅行、特色民宿等文旅產業。如今,花樓溝村已建設、改造特色民宿100多家,2023年接待國內外游客近4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達2.2萬元。

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引發的“長城熱”影響下,越來越多長城腳下的村落像花樓溝村一樣,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相關專家建議,打造長城特色村落,要走好差異化發展道路。推動長城保護利用,不是每個點段的長城旅游都搞成一個樣子,唱出一個調子,而應該是基於差異化的資源形成優勢互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席建超介紹,長城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文化遺產,既有秦漢長城、明長城等不同年代分野,又有磚石、土夯不同形態構造,要將具有國家文化名片和地方代表性標志意義的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富集區,作為萬裡長城形象標識區,打造一批中華文明標識性長城參觀游覽區,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企業,形成以文化豐富旅游內涵,以旅游帶動文化消費的長城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讓百姓更好地依托長城文旅資源走上致富路。

為促進長城等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本屆“長城之約”推廣活動暨世界文化遺產對話中,還發布了“長城之約”文旅共創計劃,相關管理部門、企業等,通過跨界融合、整合資源,為消費者提供加油券、特色保險產品、長城景區購票優惠券等實惠,推動長城保護與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記者史曉多)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